欢迎来到武汉易学大讲堂 大六壬视频、八字视频学习,风水实战函授、汉派六爻函授皆为国内最高水平!为客户起名字、批八字、合婚、择吉日、测日常百事、看风水!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易学研究 > 易学人物

大家说易

现代易

学易经

易学基础

易学人物

易学专家

易学人物 隋?唐?五代

来源:作者:admin时间:2013-09-27浏览次数:1163
  陆德明 陆元郎 候果 孔颖达 李通玄 一行 李鼎祚 孙思邈 崔憬 彭晓
??? 陆德明(550?—630)隋唐间善言名理的经学家,音韵、训诂学家。名元郎,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历仕陈、隋、唐、曾任秘书学士、国子助教、国子博士等职。曾受学于周宏正,善言名理,通晓《周易》,曾采汉魏六朝音切,给《周易》经传文注音,又兼采诸儒训诂,且考证各本异周,撰成《周易释文》一卷(即《经典释文》第二卷),并撰《易疏》第二十卷。他常识渊博,所撰《经典释文》三十卷,为汉魏六朝以来研究儒家经典音义的总汇。另又撰有《老子注》十五卷。
??? 陆元郎 见“陆德明”条。
??? 候果 唐初易学家。字行果。官国子博士。精研《周易》,其易学渊源于郑玄而参以荀爽、虞翻之卦变。如释乾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时,谓易有天道、人道、地道,本于郑玄而论三才之道。论升降旁通,又不失荀、虞之旧法。著《周易注》,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中曾引用,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周易候氏注》三卷。
??? 孔颖达(574—648)唐代经学家。字部达(亦作仲达、冲远),谥号宪,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少聪敏,曾从刘焯问学。通晓经学,尤其明晓《周易》、《左传》、《尚书》、《毛诗》、《礼记》等儒家经典,兼善历算。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唐代时,历任文学馆学士,国子祭酒等职。曾奉唐太宗命与颜师古等人编纂《五经正义》,此著作以后便成为经学注疏的“定本”,科举考试经学的标准。并曾与魏徵等人撰写成《隋书》。对《周易》有精深研究,易学观主要有:(1)义象兼采。在论述《周易》体例时,一方面采用王弼取义说,另方面又纠正王弼派鄙视取象将《周易》的体例单一化、绝对化。认为物象和义理应统一。(2)易理备包有无。在论述《周易》原理时,摒弃了王弼派贵无贱有的思想,将王弼派所讲的虚无实体解释为自然而有,自然无为或不知其所以然而然。“道谓自然而生”。(《周易正义》卷七)将玄学中的贵无论的崇有论融合。“是知易理备包有无……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即无也;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即有也。”(《周易正义》卷七)(3)乾坤二元论。继承了汉易的传统,认为六十四卦皆来自乾坤两卦。并通过对乾坤二元的解释,宣扬了以阴阳二气为核心的世界观。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生活都为阴阳二气变化的法则所支配,并由阴阳二气所构成,将阴阳二气看成是天地万物形成和变化之本原。(4)太极说。围绕大衍义的问题,解释了太极,以太极元气说否定了虚无实体说,抛弃了《易纬》中的太易说和大一神说。易学著作有《周易正义》、《周易正义序》。其中《正义》是采用王弼注和韩康伯注,并对王、韩二注作逐句解释,故亦被称为孔疏。
??? 李通玄(633—730)唐朝佛学家。世称李长者,太原(今属山西)人。因曾居方山土龛中,日食枣柏少许,故人称枣柏大士,亦称方山大士。少通《易经》,年四十,方专心内典。游五台山遇僧,得受华严大意。以《周易》解说佛教华严宗教义。年九十六坐化。著作有《华严论》四十卷,《决疑论》四卷,《略释》一卷,《解迷显智成慧十明论》一卷及诸偈赞等,并传于世。
??? 一行(683—727)唐朝高僧,天文学家。即僧一行,世称一行阿阇(she)梨。俗姓张,名遂,卒谥大慧禅师。巨鹿(今属河北)人,一说是魏州吕梁(今属河北省)人。为太祖功臣张公开瑾之孙。为逃避官场斗争,二十一岁出家为僧,先从荆州景禅师,旋从嵩山普寂学禅,后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又参与善无畏译场,助译《大日译》并作《大日经疏》,后成为我国佛教密宗之祖。饱览经典,精通天文历法,并善于吸收汉易中的合理成分,引用卦气说来解说历法。其经文多同于孟京之学。曾推《周易》大衍之数,立术以应炎,改撰《开元大衍历经》。指出孟喜易学的特点是以《周易》卦象解说一年节气变化并根据孟喜卦气说制作卦气图。开元九年(721年),因旧历法预报日食不准,奉诏修订历法,终于在开元十五年(727年),制成唐朝最好,亦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它的体例格式在中国采用西法之前,为历代编历者所沿用。又曾与梁令瓒共同制成黄道游仪和浑天铜仪,其中黄道游仪用以重新测定一百五十余颗恒星的位置,并据此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恒星位置变化的现象,以漏水转动的浑天铜仪是现代时钟的雏形。组织在全国十二个地点的天文观测,并根据南宫说一组的测量,归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这在科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其著作有《一行易篡》,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为《易篡》一卷,另有易学著作《卦议》及《大日经疏》、《大衍历》、《七政长历》、《心机算术》、《摄调伏藏》、《七曜星辰别行法》、《北斗七星护摩法》等。
??? 李鼎祚 唐代经学家。资州盘石县(今属四川)人。以经术称名于当时,历官左拾遗、秘书省校书郎、殿中侍御史。为唐代提倡汉易象数文学的代表。其易学观可归纳为:在对《周易》体例的理解上,主取象说,认为易学应讲天象,并斥王弼后学不谈天象乃里俗小曲;在对《周易》既讲天道,也讲人道。取圣人 取象说,解释八卦的起源。发挥了汉唐的元气阴阳说,否定王弼派以玄学贵无论解易,提出“元气絪縕”说解释天地万物的形成,并以此说来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认为《周易》是儒、释、道三教的始基,九流的锁钥,治国,齐家和修身的正术。曾汇集汉易系统中象数派的注释,收集了从子夏、孟喜、京房到伏曼容、孔颖达等三十五家之说,其中以荀爽、虞翻、干宝等人的注解为收集最多者。并采纳了如王弼、何景、韩康伯等玄学派的注解,又加以自己适当的训解,撰成继孔颖达《周易正义》后所出现的又一部总结两汉以来易学、意在纠正孔疏之偏的著作——《周易集解》。另著有《连珠明镜式经》(又名《连珠集》)、《平湖论》等。
??? 孙思邈(581—682)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的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注重医易关系,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著名论点,善用《周易》盈虚消息理论来阐述修身防病治病的道理。他的医学思想充满了易具医理、医为易用的观点。对后世医易学影响很大。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为中医重要著作。
??? 崔憬 唐代易学家。生活年代在孔颖达之后。精通《周易》,解易时注重义理,不墨守王弼《周易注》,而于荀爽、虞翻、马融、郑玄之学有所窥见。诠释《周易》经文时,好为新说。易学观主要表现为“在对《周易》体例的理解上,以取象说为主,以卦象为《周易》的根本,但又不排斥取义说。既不同于王弼鄙视卦象,不赞成取象说的易学,又不因袭汉易的象数之学。强调取象,重视卦象,主张通过卦象研究易理。在对《周易》原理的解释上,抛弃了孔颖达《周易正义》中以玄学解易的形式,并辩论了三个同哲学有关的问题:(1)在大衍之数上,他的论述以及太极说,不以不用之一为虚无实体,以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并认为八卦蕴藏在大衍之数之中,这在易学上就推导出六十四卦是太极自身的展开的结论,在哲学逻辑上就推衍出天地万物是世界本体自身展开的理论。(2)在道器关系上,以器(指卦爻象)为体,以道(指卦爻变易的功能和性质)为用,这种体用观,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性质,后来对宋明易学中的功利派影响很大。其置形器于第一位,将孔颖达《周易正义》中的自然无为之道,归于形器的功能和作用,抛弃了其玄学的形式和迁道后器的观点,从而在易学上作出了贡献。在卦象和义理的关系上,从取象说的立场出发,认为没有乾坤两卦象,即没有“易之形器”,也就没有阴阳爻象变易之道,阴阳变易之理存在于卦爻象之中。(3)在对《序卦》的解释中,阐发了对立转化的思想,为唐代易学哲学史上所罕见。总之,崔憬易学可说是从汉易转向宋易之先驱。著作有《易探玄》,已佚,但其佚文可见于李鼎祚《周易集解》中,清马国翰曾采《周易集解》所引崔憬的遗文一百八十余条,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为《周易探玄》三卷。
??? 彭晓 五代时人,字秀川,号真一子。永康(今属浙江)人。仕后蜀孟昶为朝散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赐紫金鱼袋。《十国春秋》卷五十七、《三洞群仙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三,均有彭晓伟略。后者云:彭晓“少好修炼,自号真一子,与击竹子何五云善。孟蜀时明经登第,累迁金堂令,遇异人得丹诀,注《阴符经》、《参同契》、《金钥匙真一诀》。”彭晓撰注今存《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还丹内象金钥匙》(又称《墨铅水虎论》或《红铅火龙诀》),依据当时内外丹结合的传统,在此三书中解释了《周易》、黄老与内外丹三者一致的原理和功法细节。 武汉易学大讲堂转载

赵向阳微博

武汉国学商务顾问有限公司(武汉易学大讲堂) 版权所有

邮箱:manzuyr@163.com 在线QQ:448069585

邮箱:manzuyr@163.com 电话:027-82761397 13476013916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101661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3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