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武汉易学大讲堂 大六壬视频、八字视频学习,风水实战函授、汉派六爻函授皆为国内最高水平!为客户起名字、批八字、合婚、择吉日、测日常百事、看风水!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易学研究 > 易学人物

大家说易

现代易

学易经

易学基础

易学人物

易学专家

易学人物 宋代(之一)

来源:作者:admin时间:2013-09-27浏览次数:1170
??? 张根 耿南仲 李衡 沈该 朱震 李光 郑刚中 郭雍 程大昌? 都挈 李石?
??? 张行成? 杨万里? 朱熹? 戴师愈? 张栻? 薛季宣? 蔡元定? 吕祖谦?? 吴仁杰
??? 张根(1061—1120) 北宋学者,字知常,号吴园。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元丰进士。曾请徽宗清心省欲,以遏止祸乱之源。曾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尝论党籍之害;后复力陈花石纲之弊,忤权贵,累贬彬州安置。说《易》不主汉儒象数之学,亦不涉宋代河洛之谈,唯论释《周易》经文义理。注文简略,无节外生枝之弊,于经文颇有发明。著有《吴园周易解》、《春秋指南》等。
??? 耿南仲(?—1129) 北宋开封(今属河南)人。字晞道。元丰进士。徽宗时,为东宫官多年。饮宗即位,命签书枢密院事。靖康元年(1126),进同知院事,旋为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坚主对金割地乞和,出使河东舍营,议割地事,嫉李纳位越己上,每与异议,尽罢战守之备。后赴相州,向康王越构劝进。高宗即位,鄙其为人,累贬安置南雄军,卒于道作文言传,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作象传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行止。断以天理,所以教占者之守道艰险;济以人事,所以教占者尽道。其曰无大过,当指论是非,非论祸福。其畏战主和,依违迁就,即此苟求无咎,与无拂天道之说有关,因经术之偏,祸延国事。然其大致因象诠理,随事示戒,亦往往切实有益,究胜于高语玄虚,推衍奇偶晦蚀,可节取所长。著有《周易新讲义》。
??? 李衡 宋代江都(今属江苏)人。字彦平,自号乐庵。登进士第。授吴江主簿,有部使官依势作威,遂拂衣而归。后任溧阳知县,专心诚意教化民众,累拜侍御史。年老请归,以秘阁修撰致仕。居昆山,聚书逾万卷。蜀人房审树撰《周易义海》共一百卷,其义重复,文辞冗琐,李衡乃采摘精华,删削厘定,并补入程颐苏轼、朱震三家之说,撰成《周易义海撮要》。另有《乐庵遗书》。
??? 沈该 南宋学者。字守约,一字元约。湖州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第进士。绍兴间为礼部侍郎,出知夔州。二十五年(1155)召还,为参知政事。次年,进左仆射,同平章事。二十九年,以老请罢,提举洞若观火霄宫。精于《易》。说《易》以正体发明爻象之旨,以变体拟议变动之意,以求合于观象玩辞、观变玩占之义。其占则全用《春秋左传》所载筮例。南渡以后,言《易》者不主程颐之理,即主邵雍之数,沈该《易》说独考究遗经,认为三代以来之占法,违时异尚;而《春秋左传》去古未运,所记卜筮,多在孔子之前,孔子赞《易》,未闻一处斥其谬误。著有《易小传》。
??? 朱震(1072—1138) 南宋学者、易学家、易学史家。字子发,世称汉上先生。荆门宫(今湖北荆门)人。一说邵武(今属福建)人。政和进士,早年曾任州县地方官,后被召为太常春秋博士、经筵侍讲。精于易学,对两汉以来的易学流派以及北宋以来易学的发展都进行了探讨。自谓其易学“以《易传》(指程颐的《程氏易传》)为宗,和会雍(邵雍)载(张载)之论”。(《进周易表》)程颐、张载、邵雍是其易学的三个主要来源,并兼采汉唐以来的观点加以补充。提出宋代易学传授系统:“濮上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颐,程颢……种颐述《易传》,(张)载造《太和》、《参两》等篇。”(《汉上易传?系辞》)其说对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解释,继承了汉易取象说,并吸取了互体、卦变、纳甲、飞伏、五行、卦气等说。象数学派分化为两源,一派主张有数而后有象,以邵雍为代表,一派主张有象而后有数,朱震为代表。对筮法的解释,主张有气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太极说是将《系辞》“易有太极”章,“大衍之数”章和《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这三章观点揉合在一起加以解释的,发展了象数学派的太极观。以太极为混沌未分之气,称其为“一”此本于张载“合则混然”说。但汉易如《乾凿度》以太极元气来于虚无,张载的太极说又流于清虚一大,朱震太极说则抛弃了虚生气说和清虚观念,而以混而未分解释张载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对程颐的“体用一源”说批判地继承,认为“气”为世界本原,在理气问题上,不以道和理为本原,也摆脱了道家太极观的影响。其《易》起于南宋,独标象数之帜。《易》图之多,开创了后代许多易学家大画《易》图的先例。虽没有突出的创造,但能综合前人象数学的成就,作了自己的阐发。对汉易和北宋的象数之学作了一次总结。为象数派的易学提供了一套理论体系,对象数学派观点的整理和介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清代汉学家研究汉易和图书派的演变,起了很大的影响。但其易学文辞繁杂,朱熹责其“解易如百衲袄,不知是说什么”。(《朱子语类》卷六七)其象数学的神秘主义的糟粕甚多,把人事的吉凶悔吝,地位的尊卑贵贱都归之“卦变”。著作有《汉上易传》、《周易卦图》、《周易丛说》。
? ? 李光(1078—1159)南宋易学家。字泰发,号转物居士,又自号读易老人,谥庄简。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西北)人。崇宁进士。靖康中,曾劾蔡京、王黼、朱勔、李彦,反对割三镇与金。绍兴元年(1131),累迁吏部侍郎,建议驻华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守江淮。督临安行在营缮事,不骚扰百姓。八年,参知政事。秦桧欲用其名压制反对和议者,及桧议撤守备,谋削兵权,他面斥桧“怀奸误国。”和议成,安置藤州,移琼州,论文考史,怡然自适。桧死,复官。主张解《易》不应拘泥于象数,而应明人事,其解《易》往往依经立义,因事抒忠。引史入易,以史证易,因反对秦桧和议,假借易学道出其政治观点。所论大都切实近理,然不免牵合附会。著有《读易详说》、《庄简集》。

#p#副标题#e#;">??? 张根 耿南仲 李衡 沈该 朱震 李光 郑刚中 郭雍 程大昌? 都挈 李石?
??? 张行成? 杨万里? 朱熹? 戴师愈? 张栻? 薛季宣? 蔡元定? 吕祖谦?? 吴仁杰
??? 张根(1061—1120) 北宋学者,字知常,号吴园。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元丰进士。曾请徽宗清心省欲,以遏止祸乱之源。曾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尝论党籍之害;后复力陈花石纲之弊,忤权贵,累贬彬州安置。说《易》不主汉儒象数之学,亦不涉宋代河洛之谈,唯论释《周易》经文义理。注文简略,无节外生枝之弊,于经文颇有发明。著有《吴园周易解》、《春秋指南》等。
??? 耿南仲(?—1129) 北宋开封(今属河南)人。字晞道。元丰进士。徽宗时,为东宫官多年。饮宗即位,命签书枢密院事。靖康元年(1126),进同知院事,旋为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坚主对金割地乞和,出使河东舍营,议割地事,嫉李纳位越己上,每与异议,尽罢战守之备。后赴相州,向康王越构劝进。高宗即位,鄙其为人,累贬安置南雄军,卒于道作文言传,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作象传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行止。断以天理,所以教占者之守道艰险;济以人事,所以教占者尽道。其曰无大过,当指论是非,非论祸福。其畏战主和,依违迁就,即此苟求无咎,与无拂天道之说有关,因经术之偏,祸延国事。然其大致因象诠理,随事示戒,亦往往切实有益,究胜于高语玄虚,推衍奇偶晦蚀,可节取所长。著有《周易新讲义》。
??? 李衡 宋代江都(今属江苏)人。字彦平,自号乐庵。登进士第。授吴江主簿,有部使官依势作威,遂拂衣而归。后任溧阳知县,专心诚意教化民众,累拜侍御史。年老请归,以秘阁修撰致仕。居昆山,聚书逾万卷。蜀人房审树撰《周易义海》共一百卷,其义重复,文辞冗琐,李衡乃采摘精华,删削厘定,并补入程颐苏轼、朱震三家之说,撰成《周易义海撮要》。另有《乐庵遗书》。
??? 沈该 南宋学者。字守约,一字元约。湖州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第进士。绍兴间为礼部侍郎,出知夔州。二十五年(1155)召还,为参知政事。次年,进左仆射,同平章事。二十九年,以老请罢,提举洞若观火霄宫。精于《易》。说《易》以正体发明爻象之旨,以变体拟议变动之意,以求合于观象玩辞、观变玩占之义。其占则全用《春秋左传》所载筮例。南渡以后,言《易》者不主程颐之理,即主邵雍之数,沈该《易》说独考究遗经,认为三代以来之占法,违时异尚;而《春秋左传》去古未运,所记卜筮,多在孔子之前,孔子赞《易》,未闻一处斥其谬误。著有《易小传》。
??? 朱震(1072—1138) 南宋学者、易学家、易学史家。字子发,世称汉上先生。荆门宫(今湖北荆门)人。一说邵武(今属福建)人。政和进士,早年曾任州县地方官,后被召为太常春秋博士、经筵侍讲。精于易学,对两汉以来的易学流派以及北宋以来易学的发展都进行了探讨。自谓其易学“以《易传》(指程颐的《程氏易传》)为宗,和会雍(邵雍)载(张载)之论”。(《进周易表》)程颐、张载、邵雍是其易学的三个主要来源,并兼采汉唐以来的观点加以补充。提出宋代易学传授系统:“濮上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颐,程颢……种颐述《易传》,(张)载造《太和》、《参两》等篇。”(《汉上易传?系辞》)其说对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解释,继承了汉易取象说,并吸取了互体、卦变、纳甲、飞伏、五行、卦气等说。象数学派分化为两源,一派主张有数而后有象,以邵雍为代表,一派主张有象而后有数,朱震为代表。对筮法的解释,主张有气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太极说是将《系辞》“易有太极”章,“大衍之数”章和《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这三章观点揉合在一起加以解释的,发展了象数学派的太极观。以太极为混沌未分之气,称其为“一”此本于张载“合则混然”说。但汉易如《乾凿度》以太极元气来于虚无,张载的太极说又流于清虚一大,朱震太极说则抛弃了虚生气说和清虚观念,而以混而未分解释张载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对程颐的“体用一源”说批判地继承,认为“气”为世界本原,在理气问题上,不以道和理为本原,也摆脱了道家太极观的影响。其《易》起于南宋,独标象数之帜。《易》图之多,开创了后代许多易学家大画《易》图的先例。虽没有突出的创造,但能综合前人象数学的成就,作了自己的阐发。对汉易和北宋的象数之学作了一次总结。为象数派的易学提供了一套理论体系,对象数学派观点的整理和介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清代汉学家研究汉易和图书派的演变,起了很大的影响。但其易学文辞繁杂,朱熹责其“解易如百衲袄,不知是说什么”。(《朱子语类》卷六七)其象数学的神秘主义的糟粕甚多,把人事的吉凶悔吝,地位的尊卑贵贱都归之“卦变”。著作有《汉上易传》、《周易卦图》、《周易丛说》。
? ? 李光(1078—1159)南宋易学家。字泰发,号转物居士,又自号读易老人,谥庄简。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西北)人。崇宁进士。靖康中,曾劾蔡京、王黼、朱勔、李彦,反对割三镇与金。绍兴元年(1131),累迁吏部侍郎,建议驻华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守江淮。督临安行在营缮事,不骚扰百姓。八年,参知政事。秦桧欲用其名压制反对和议者,及桧议撤守备,谋削兵权,他面斥桧“怀奸误国。”和议成,安置藤州,移琼州,论文考史,怡然自适。桧死,复官。主张解《易》不应拘泥于象数,而应明人事,其解《易》往往依经立义,因事抒忠。引史入易,以史证易,因反对秦桧和议,假借易学道出其政治观点。所论大都切实近理,然不免牵合附会。著有《读易详说》、《庄简集》。

#p#副标题#e#;">??? 张根 耿南仲 李衡 沈该 朱震 李光 郑刚中 郭雍 程大昌? 都挈 李石?
??? 张行成? 杨万里? 朱熹? 戴师愈? 张栻? 薛季宣? 蔡元定? 吕祖谦?? 吴仁杰
??? 张根(1061—1120) 北宋学者,字知常,号吴园。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元丰进士。曾请徽宗清心省欲,以遏止祸乱之源。曾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尝论党籍之害;后复力陈花石纲之弊,忤权贵,累贬彬州安置。说《易》不主汉儒象数之学,亦不涉宋代河洛之谈,唯论释《周易》经文义理。注文简略,无节外生枝之弊,于经文颇有发明。著有《吴园周易解》、《春秋指南》等。
??? 耿南仲(?—1129) 北宋开封(今属河南)人。字晞道。元丰进士。徽宗时,为东宫官多年。饮宗即位,命签书枢密院事。靖康元年(1126),进同知院事,旋为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坚主对金割地乞和,出使河东舍营,议割地事,嫉李纳位越己上,每与异议,尽罢战守之备。后赴相州,向康王越构劝进。高宗即位,鄙其为人,累贬安置南雄军,卒于道作文言传,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作象传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行止。断以天理,所以教占者之守道艰险;济以人事,所以教占者尽道。其曰无大过,当指论是非,非论祸福。其畏战主和,依违迁就,即此苟求无咎,与无拂天道之说有关,因经术之偏,祸延国事。然其大致因象诠理,随事示戒,亦往往切实有益,究胜于高语玄虚,推衍奇偶晦蚀,可节取所长。著有《周易新讲义》。
??? 李衡 宋代江都(今属江苏)人。字彦平,自号乐庵。登进士第。授吴江主簿,有部使官依势作威,遂拂衣而归。后任溧阳知县,专心诚意教化民众,累拜侍御史。年老请归,以秘阁修撰致仕。居昆山,聚书逾万卷。蜀人房审树撰《周易义海》共一百卷,其义重复,文辞冗琐,李衡乃采摘精华,删削厘定,并补入程颐苏轼、朱震三家之说,撰成《周易义海撮要》。另有《乐庵遗书》。
??? 沈该 南宋学者。字守约,一字元约。湖州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第进士。绍兴间为礼部侍郎,出知夔州。二十五年(1155)召还,为参知政事。次年,进左仆射,同平章事。二十九年,以老请罢,提举洞若观火霄宫。精于《易》。说《易》以正体发明爻象之旨,以变体拟议变动之意,以求合于观象玩辞、观变玩占之义。其占则全用《春秋左传》所载筮例。南渡以后,言《易》者不主程颐之理,即主邵雍之数,沈该《易》说独考究遗经,认为三代以来之占法,违时异尚;而《春秋左传》去古未运,所记卜筮,多在孔子之前,孔子赞《易》,未闻一处斥其谬误。著有《易小传》。
??? 朱震(1072—1138) 南宋学者、易学家、易学史家。字子发,世称汉上先生。荆门宫(今湖北荆门)人。一说邵武(今属福建)人。政和进士,早年曾任州县地方官,后被召为太常春秋博士、经筵侍讲。精于易学,对两汉以来的易学流派以及北宋以来易学的发展都进行了探讨。自谓其易学“以《易传》(指程颐的《程氏易传》)为宗,和会雍(邵雍)载(张载)之论”。(《进周易表》)程颐、张载、邵雍是其易学的三个主要来源,并兼采汉唐以来的观点加以补充。提出宋代易学传授系统:“濮上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颐,程颢……种颐述《易传》,(张)载造《太和》、《参两》等篇。”(《汉上易传?系辞》)其说对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解释,继承了汉易取象说,并吸取了互体、卦变、纳甲、飞伏、五行、卦气等说。象数学派分化为两源,一派主张有数而后有象,以邵雍为代表,一派主张有象而后有数,朱震为代表。对筮法的解释,主张有气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太极说是将《系辞》“易有太极”章,“大衍之数”章和《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这三章观点揉合在一起加以解释的,发展了象数学派的太极观。以太极为混沌未分之气,称其为“一”此本于张载“合则混然”说。但汉易如《乾凿度》以太极元气来于虚无,张载的太极说又流于清虚一大,朱震太极说则抛弃了虚生气说和清虚观念,而以混而未分解释张载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对程颐的“体用一源”说批判地继承,认为“气”为世界本原,在理气问题上,不以道和理为本原,也摆脱了道家太极观的影响。其《易》起于南宋,独标象数之帜。《易》图之多,开创了后代许多易学家大画《易》图的先例。虽没有突出的创造,但能综合前人象数学的成就,作了自己的阐发。对汉易和北宋的象数之学作了一次总结。为象数派的易学提供了一套理论体系,对象数学派观点的整理和介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清代汉学家研究汉易和图书派的演变,起了很大的影响。但其易学文辞繁杂,朱熹责其“解易如百衲袄,不知是说什么”。(《朱子语类》卷六七)其象数学的神秘主义的糟粕甚多,把人事的吉凶悔吝,地位的尊卑贵贱都归之“卦变”。著作有《汉上易传》、《周易卦图》、《周易丛说》。
? ? 李光(1078—1159)南宋易学家。字泰发,号转物居士,又自号读易老人,谥庄简。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西北)人。崇宁进士。靖康中,曾劾蔡京、王黼、朱勔、李彦,反对割三镇与金。绍兴元年(1131),累迁吏部侍郎,建议驻华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守江淮。督临安行在营缮事,不骚扰百姓。八年,参知政事。秦桧欲用其名压制反对和议者,及桧议撤守备,谋削兵权,他面斥桧“怀奸误国。”和议成,安置藤州,移琼州,论文考史,怡然自适。桧死,复官。主张解《易》不应拘泥于象数,而应明人事,其解《易》往往依经立义,因事抒忠。引史入易,以史证易,因反对秦桧和议,假借易学道出其政治观点。所论大都切实近理,然不免牵合附会。著有《读易详说》、《庄简集》。

#p#副标题#e#;">??? 郑刚中(1088—1154)南宋易学家。字享仲,一字汉章,号北山。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绍兴进士。以秦桧荐于朝,不敢言桧之非。为川陕宣谕使,谕诸将罢兵,旋任陕西分画地界使,拒金过分的领土要求。后为四川宣抚副使,选将屯守,除去杂税,治蜀有绩。秦桧怒其专擅,累贬封州(今广东封开东南)安置。善易学,兼重理、数。兼取汉学,不主一家。能博采众说,凡荀爽、虞翻、干宝、蜀才九家之说,皆参互考稽,解义不拘成说,能自出新意。著有《周易窥余》、《北山集》、《西征道里记》。
??? 郭雍(1091—1187)南宋学者,易学家,字子和,号白云先生。河南洛阳人,隐居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乾道中守臣荐于朝,召之不赴,赐号冲晦处士,后更封颐正先生。其父忠孝,师事程颐,著《兼山易解》。其说承继家学,本于忠孝,故以家传为名。朱熹称《兼山易解》溺于象数之为,陆游跋称其父子实传程颐易学。观其所著,大抵剖析义理,与程颐《伊川易传》相似。其谓:易之为书,其道其辞,皆由象出,未有忘象而知易的人。但实非专主象数,陆游所称近实。冯椅《厚斋易学》深斥其非,已为公论。淳熙初,学者集二程、张载、游酢、杨时及其父子有关《周易》著作为《大易粹言》。另有《郭氏传家易说》、《伤寒补亡论》。
??? 都挈 南宋丹阳(今属江苏)人。字圣与,绍兴中由进士累官吏部郎中、太府少卿、淮西总领。父都郁为惠州教官,留心易学。其承家学,论《易》专明变体,就是《左传》所载诸占,所谓某卦之某卦者为变体。古周易原有此一义,但因古书散佚,此说不传。都氏据义理揣摩,求其概略。其中有牵强穿凿之处,但瑕不掩瑜,可备一家之说。著有《易变体义》。
??? 程大昌(1123—1195)南宋经学家。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绍兴进士。历官著作佐郎、国子司业,浙东提点刑狱,吏部尚书等,以龙图阁学士致仕。有政声。生平笃学,于古今事无不考究,尤精地理之学。论《易》发明刘牧的河洛之学。首论五十五之数,参以图书大衍为易之本原,而卦变揲法皆有图论,往往断以己见,超出先儒之说。所论分爻值日,乃出于京房、焦延寿卦气,其始于中孚,本用太初法,与孔子所谓乾坤之策当期之日不合。复姤生卦说始于邵雍,但乾坤生六子《说卦传》有明文,不得先有六画之卦,后有三画之卦。郑康成用十日、十二表、二十八宿以应大衍五十之数,本于乾凿度,与马融增北辰,荀爽增用九、用六,不过以意决择附会,初无不易之理。张行成别立二十五数以推大衍,则是五十五数之外,别有十五数,更非孔子所曾言。虽排斥先儒,不能脱南宋之风气。然其参互折衷,皆能根据大传,于易义变有所阐明。易著有《易原》、《易志通言》。另有《禹贡山川地理图》、《考古篇》、《演繁露》、《雍录》等。
??? 李石(1108—?)南宋学者,字知几,号方舟。资阳(今属四川)人。绍兴进士乙科。为成都户掾,绍兴二十七年(1159)荐为太学博士。因直情径行,不附权贵,罢为成都学官,为彭州副职,知黎州。入为都官员外郎,复出知合州、眉州,除成都路转运判官。淳熙二年(1175)放罢,出主石室,闽越之士不远千里而来,刻石者众多。易说专论互体,每卦标两互卦之名而以爻词为证。王弼称互体、卦变均不足取,于是弃象不论。互卦及动爻变化,其说见于《系辞》,其法著于《左传》,历代诸儒,有从相承,一概排斥,未免偏涉玄虚,故其说专辩驳王弼之学。著有《方舟集》,易著《方舟易学》收在此集中。
??? 张行成 南宋学者,易学家。字文饶,一作子饶,邛州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人称观物先生。绍兴(1131—1137)进士。曾为成都府路钤辖司斡办公事,乞归,杜门十年,专意著述。乾道间,表进其书,除直徽阁,官至兵部郎中。精《易》,通术数之学,据邵雍《先天图》和《观物外篇》的“易卦”推衍义,以十年时间著成《皇极经世观牧外篇术衍》十八卷。认为理、数、象存在于事物之先。以“理”为宇宙的本源,并根据“象数”原理构成世界的图式。为邵雍象数的继承者。魏了翁概括其学特点:“(张)行成大意,谓理者太虚之实义,数者太虚之定分未形之初,因理而有数,因数而有象,既形之后,因象以推数,因数以知理。”(见《宋元学案?张祝诸儒学案》)著有《易通变》。其书漫引旁推,万事万物,一一归之于数,发明之处甚多;另著有《皇极经世索引》、《潜虚衍义》、《元包数总义》、《翼元》等。
??? 杨万里(1124—1206)南宋诗人,易学家。字廷秀,号诚斋,谥文节。吉州吉永城今江西吉水)人。绍兴进士。曾官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漳州知县、常州知县、广东提点刑狱、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左司郎兼侍读、秘书临、宝谟阁学士等。早岁从学于张浚,晚年拒与韩侘胄合作。力主抗金,曾上《干虑策》。力攻投降之非策,忧国忧民。才识广博,秉性刚直敢言,为官廉洁不贪。其《易》说属于义理学派。发明程颐易学,与以邵雍为代表的象数学派、图书学派相对立,同时也受张载的影响。其《易》说观点及特征如下:(1)认为“易者圣人变通之书也”。(《诚斋易传?序》)主张学习《周易》目的,是在人事得失、社会治乱中掌握其法则,转灾为福,转危为安,转乱为治,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之道,使万事万变归于“中正”。(同上)《周易》并非只是算命、卜问吉凶,更重要的是,依据过去的经验,预知未来的事变。即“前知”,亦即“以已往之微,知方来之著”,“以已往之盛,知方来之衰也”。(《诚斋易传?说卦》)《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辞反映了事物变化的法则。(2)引史证经,为其易学的一大特征。《诚斋易传》对各卦和各爻义的解释,几乎皆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言行加以论证,以说明《周易》乃圣人通变之书。把《周易》看成是治理国家的一部教科书。(3)其解《周易》除引史证经外,还注重从文字和义理两方面串讲,力求文理贯通,不拘于文字训诂和注疏形式,体现了宋学解经特色。(4)易之道天理而已。认为圣人依天地之道而作《易》书,但不能创造天地之道,“天地出于易而易非出于天地,圣人作夫易而易不作于圣人也。”(《诚斋易传?系辞》)《周易》是圣人效法天地之理而写成的。关于理、象、辞、数,其易说认为,易之理最为根本,有未画之易即易之理,才会产生有形有象的东西,才有卦爻象、卦爻辞和揲蓍之数、天地之数。此是对程颐易学“有理而后有象”、“有理则有数”的发挥,故把易之道称为“天理”。易学哲学上反对周敦颐以“无极”、“太极”为虚无的观点,认为混沌元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易学哲学受孔颖达太极元气和张载气论的影响,企图将阴阳二气周程氏天理说揉为一体。但因其在易学上主张有理而后有象,故终不能从程颐的理本气末说中解脱出来。主要易学著作有《诚斋易传》,其子杨长孺谓其书:“阅十又七年而后成书,平生精力,尽于此书”。(《诚斋易传?申送易传状》)另著有《庸言》、《诚斋集》,对《周易》经传也有解释和阐发。

#p#副标题#e#;"> ???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著名易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晚年徒居建阳(今福建)考亭,又主讲紫阳书院,故别号考亭,紫阳。卒谥文。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曾任泉州同安主簿、知南康军,秘阁修撰等职。任地方官兴利革弊,有惠政。主张抗金,认为“和议有百害而无一利”(《壬午应诏封事》),强调“蓄锐待时”,反对盲目用兵。为官不过十年、教授四十余年,弟子众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均有研究,博极群书,融会贯通,会众说而折其中,精于《易》,影响极大。受学于二程三传弟子李侗,集周敦颐、邵雍、张载等北宋以来易学家之大成,独立发挥,形成自己的体系。其易学批判地吸取了各家的观点,以程氏易学为骨干,融会各家的长处。吸取了欧阳修易说中某些论点,提出“易本卜筮之书”(《朱子语录》卷六十六),上古之民,知识未开,“故圣人立龟以与之卜,作易以与之筮,使之趋利避害,以成天下之事”。(同上)试图说明《周易》的本来面貌。不赞成以义理注解卦爻辞的文义和名义,要求从卜筮角度注明其原意,但又认为此卜筮这书中包含着天下万物之理,需后人揭示阐发。其说对义理学派、象数学派均是一大冲击,发前人所未发。阐发了程颐的假象以显义说,提出“易只是个空底事物”,(同上)即以卦爻象和卦爻辞为表现一类事物之理的形式,视《周易》三百八十四条爻辞为三百八十四条公式,可代入一切有关事物。将《周易》内容抽象化和逻辑化。吸收了图书学派的中五太极说的朱震的大衍之数说,以卦爻象为太极之数自身的展开,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程颐的体用一源说,在哲学上完成了理本论的体系。吸取了邵雍的加一倍法,说明太极自身展开为卦爻象的过程,用来丰富本体论的体系。还吸引了张载和朱震易学中的阴阳二气说,以二气变化的法则解释物质世界变化的规律。认为“易只是一阴一阳”。(《朱子语录》卷六十五)《易》虽为卜筮之书,但其蕴藏的基本原理是阴阳变易。其“一阴一阳”指阴阳之理和阴阳之气。“须识理、象、数、辞四者未尝相离。”(《朱子语录》卷六十七)四者之所以结合在一起,是因为象、数、辞皆是阴阳之理的表现形式。关于阴阳流行,提出(1)主一气说。以“一气”说明流行即转化之推移,乃一气之消长。(2)渐化和顿变说。“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3)以程颐“阴阳无始”说解释周敦颐“互为其根”说,指出阴阳流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无始无终,循环不已。(4)提出阴阳各生阴阳说。万事万物各分阴阳,一事一物各分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错对待。总结了问及此事人的辩证思维。以体用一源的本体论观点,解释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将汉唐和北宋以来易学哲学中的宇宙生成论,转变为本体论的体系。其本体论不限于自然,并且贯彻到认识论、人性论功行和道德修养等领域,对儒家哲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易学站在义理学派的立场,对北宋以来的易学发展作了一次总结,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倡导的“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朝鲜、日本称朱子学,曾一度十分盛行,在东南亚和欧美,朱学亦受到重视。著有《周易本义》、《西铭解》、《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等,后人编有《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录》等。
? ? 戴师愈 南宋人,与朱熹同时。里贯不详,官南康军(今属江西)湘阴(今属湖南)主簿。其论《易》,认为一卦之中凡具八卦,有正有伏,有互有旁。又称一变为七,七变为九,卦爻自一变至七,名作归魂。取经师旧说,不滥于杜撰。著《正易心法》。此书旧题麻衣道者撰,据朱熹推断,当为其伪托。
??? 张栻(1133—1180)南宋学者,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张浚之子。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迁于衡阳。少从胡宏“问程氏学”。以荫入仕,历知静江、江陵府,官终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力主抗金,誓不言和。推崇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并以“太极”为最高范畴。认为“太极”流行天间,贯乎古今,通乎万物。“太极动而二气形,二气形而万物化,生人与物俱本乎此者也。”(《存斋记》)为学主“明理居敬”,认为“居敬有力,则其所穷者益精;穷理浸明,则其所居者亦有地。”著有《南轩易说》(上下经全佚,仅存《系辞》)、《南宋轩集》、《癸已论语解》、《孟子说》等。
??? 薛季宣(1134—1173)南宋学者。字士龙,号艮斋。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历官武昌令,大理寺主簿,大理寺正,出知潮州,改常州,未上任而卒。曾从学于二程弟子袁道洁,于田赋、兵制、地形、水利其甚下功夫,后自成永嘉经制之学。为学“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全祖望《宋元学案?艮斋学案》案语)故世称其“功利之学”。论八卦起源,同意《系辞》圣人观象说,卦象取于天地万物之象,河洛之数取于天地之数。取刘牧、朱震说,以河为九,洛为十,认为揲蓍成卦基于河洛之数,而河洛之数又以九数为主,此九数源于天有九野,地有九州,河洛各有九曲。主张河图洛书实为古代地图,乃“辩物象而旋地政”(《流语集?书古文周易后》)为圣人治世规墨。其政治上的改革观体现为易学上的变通说。以“寂然不动”解释太极之体,以“感而遂通”解释事物的变通。认为“道”不离“器”,“且道非器可名,然不远物,则常存乎形器之内”。(《浪语集?答陈同甫书》)又认为“彼天之道,何与于(干预)人之道”。(《浪语集?与沈应先书》)反对道学家空谈义理性命,重视实际的效用。其学说由陈傅良继之,至叶适而集大成,形成重经世致用的永嘉学派。论《易》有《书古文周易后》、《河图流书辩》、《答陈同甫书》,《复张人杰学谕书》等,皆见于其著作《浪语集》。著作另有《书古文训文》、《春秋经解指要》。

#p#副标题#e#;"> ??? 蔡元定(1135—1198)南宋律学家、易学家。字季道,学者称西山先生。建阳(今属福建)人。师事朱熹。庆元党禁中,流放道州春陵卒。为学长于天文、地理、乐理、历数、兵陈之说,精识博闻。“其律吕象数之学,盖得其家庭之传。”(《宋元学案?西山蔡氏学案》案语)朱熹在吕律、象数问题上,向其请教颇多。朱熹的《参同契考异》是经与其相互订正后定稿的。用象数推断“造化微妙”,曾用蓍草为朱熹写《封事》,替赵汝愚辩解。教人以性与天道为先。(《宋元学案?西山蔡氏学案》)虽为朱门弟子,但其易学却继承了汉易和宋易中象数学传统。其象数之学,除受邵雍数学影响外,继承和发展刘牧以来图书学派特别是《易学启蒙》中的河洛之学,成为元明清以来易学家宣传象数学的主要依据。在汉代吕律已同阴阳五行结合,并为易学所吸收,成为汉象数学内容之一。蔡元定著《律吕新书》正是继承之一传统,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论。与朱熹合著《易学启蒙》,由其起草,朱熹加以指导,并提出修改意见,由蔡氏成书。《周易》原为卜筮之书,只有了解象数,才能读懂此书,故编《启蒙》,介绍有关筮法的基本知识。朱蔡并非提倡象数之学。《启蒙》认为,《周易》中的象数来于河洛,河洛之数的演变,形成八卦和六十四卦卦象,而河洛之数又出于“自然之理”。因受程氏易学影响,以理解数,是对河洛之学和邵雍易学的发展。《启蒙》中象数之学,同朱震易学相比,有不同的倾向,前者主张有理而后有数,以理居第一位,后者主张有象而后有数,以气象居第一位,易著《皇极经世太玄潜虚指要》是对邵雍象数学的阐发。另著有《洪范解》、《大衍详说》、《燕乐原辨》等。
??? 吕祖谦(1137—1181)南宋哲学家。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隆兴进士。历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参与重修《徽宗实录》,迁著作佐郎,领修《皇朝文鉴》(即《宋文鉴》)。与朱熹、张械齐名,人称“东南三贤”,“鼎立为世师”,曾邀集鹅湖之会,力图调和“朱学”和“陆学”之间的矛盾,“兼取其长”,同时又接受永嘉学派世致用的思想。其易说赞成陆九渊的“心学”,认为易理与人心不容有二,“心之与道,岂有彼此之可待乎?心外有道非心也,道外有心非道也”,又说:“通天下无非己也。“(《东莱左传博议》卷三)所著《古周易》,意为恢复古《周易》本来面目。朱熹推崇其书,为其作《跋》,并以此作为自己撰写有关《易》经音训为一体,其中所集之书久佚,众家之说因而得以流传。著作有《东莱集》、《吕氏家塾读书记》、《东莱左传博议》、《东莱书说》、《大事记》等。另有《周易辞精义》,疑伪托。此书集众家之说,补程颐《伊川易传》不及《系辞》之缺。然去取不为精审。
??? 吴仁杰(1137—约1200)南宋学者,字斗南,一字南英。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寓居昆山(今属江苏)。淳熙进士。历任罗田令、国子学录、四明通守。博洽经史。论《易》认为六十四正卦为伏羲所作,故首列八纯卦洛变八卦图。又认为卦外六爻及六十四覆卦为文王所作,故有一卦变六十四卦图,有六爻皆变则占对卦,皆不变则占覆卦图。又认为《序卦》为伏羲作,《杂卦》为文王作,今之《爻辞》当为《系辞传》,《系辞传》当为《说卦传》。其说颇新奇,与先儒之说迥异。然证以《史记》引“同归”、“殊途”二语为大传,不名《系辞传》,《隋志》称《说卦》三篇,今只一篇,为后人乱其篇题。所言有据,可备一说。著有〈易图说〉《古周易》、《集古易》、《两汉刊误补遗》、《汉通鉴》等。
武汉易学大讲堂转载

赵向阳微博

武汉国学商务顾问有限公司(武汉易学大讲堂) 版权所有

邮箱:manzuyr@163.com 在线QQ:448069585

邮箱:manzuyr@163.com 电话:027-82761397 13476013916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101661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3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