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武汉易学大讲堂 大六壬视频、八字视频学习,风水实战函授、汉派六爻函授皆为国内最高水平!为客户起名字、批八字、合婚、择吉日、测日常百事、看风水!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易学研究 > 易学人物

大家说易

现代易

学易经

易学基础

易学人物

易学专家

易学人物 清代(之五)

来源:作者:admin时间:2013-09-27浏览次数:1156
   董守渝 孙奇逢 刁包 贺贻孙 连斗山 朱朝瑛 傅以浙 黄宗羲
??? 黄宗炎 方以智 钱澄之 顾炎武 陈梦雷 周渔 魏荔彤 应撝谦 王夫子

??? 董守渝 清学者。字次公。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明天启举人。鲁王时官户部主事,为人刚直,清兵渡江,杜门著书以终。认为卦变为《易》之本,六十四卦皆自此来。因上考郎凯、京房、蜀才、虞翻诸家之说,并参照宋元诸儒与明来知德之说,重定卦图,以存古意。每卦皆列古法,并断以己意。所言皆持之有据,不同于他家之穿凿。著有《读易一钞二钞》、《卦变考略》、《易韵补遗》、《春秋简秀集》、《董户部集》等。
??? 孙奇逢(1584—1675)明清之际儒学名士。字启泰,号钟元,世称夏峰先生。容城(今属河北)人。明万历举人。因不满明末吏治腐败,乃与东林党人交往甚密,强烈抨击 魏忠贤之流。入清后,屡征不仕。晚年隐居苏门(今河南辉县境内)夏峰村,辟兼山堂,读《易》讲学,率弟子躬耕自食,四方来问者甚众,汤斌、魏象枢皆其门人。其易论为平日谈易有得,摘其体要,以示门人,非逐句作解。说《易》不显攻图书,也无一字及图书。大意发明义理,切近人事,以《象传》通一卦之旨,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义。凡所训释,皆先列己说,后附旧训。其平生之学,主于实用,因此所言皆有关法戒,足有可取。为学“原本(陆)象山、(王)阳明,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与黄宗羲、李顒并称清初三大儒。著作有《读易大旨》、《读易大旨后传》、《周易十卦解》,另有《理学传心纂要》、《理学宗传》、《四书近旨》、《夏峰先生集》、《甲申大难录》等。
??? 刁包(1601—1667)清经学家。字蒙吉,晚号用六居士。直隶祁州(今河北安国)人。天启举人。明亡,拒就李自成所授官。清立国后,就不再为仕,归隐筑“潜室亭”、“肥遁”两斋,著书养母二十余年。《易》说以程颐《伊川易传》本义为主,虽偶言象数,但都是北宋陈抟、李之才之学,非汉以来相传之法。其说推阐易理,也大抵明白正大,足以辅佐程、朱之学,在宋学中实深有所得。曾与孙奇逢辩质“良知”,联诸儒讲学,学重高攀龙,以谨言行为要,主言语不苟,取与不苟,出处不苟。/生平著书,惟以明道为主。著有《易酌》、《四书翼注》、《辩道录》、《潜室礼记》等。
??? 贺贻孙 清初学者。字子翼,自称水田居士。江西永新人。明末诸生。工诗古文,与万茂先、陈士业、徐巨源、曾尧臣等结社豫章(今南昌)。明亡,不仕。顺治初,特列黄榜,不就。康熙间,荐举博学鸿词科,他剪发为僧,潜伏深山,逾四十年而卒。论《易》注释详明,阐发透彻,与抄袭雷同者迥别,在明末清初卓然为一家之学。认为“凡卦惟二五谓之中,余皆不中。六爻有内外之义,下三画为内,上三画为外;又有天地人之义,上二画为天,中二画为人,下二画为地;又有乘承,比应之义,反对、正对之义,交错之义。易类难穷,此特发蒙之要语。”(《易触?自序》)著《易触》,另有《诗触》、《骚笺》、《激书》、《水田居士文集》等。
??? 连斗山 清代颍州(今安徽阜阳县)人。字叔度。其《易》说专主卦画立意。认为一卦之意在于爻,爻画有刚有柔,因刚柔之画而立象,即因刚柔之道系以辞,其道先在于辨画。逐卦详列互体,剖析微妙,颇合于精理。即爻论爻,才能以《易》解《易》,虽间有附会之失,而错综变化的本旨,犹可藉此获得。著有《周易辩画》。

#p#副标题#e#;">   董守渝 孙奇逢 刁包 贺贻孙 连斗山 朱朝瑛 傅以浙 黄宗羲
??? 黄宗炎 方以智 钱澄之 顾炎武 陈梦雷 周渔 魏荔彤 应撝谦 王夫子

??? 董守渝 清学者。字次公。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明天启举人。鲁王时官户部主事,为人刚直,清兵渡江,杜门著书以终。认为卦变为《易》之本,六十四卦皆自此来。因上考郎凯、京房、蜀才、虞翻诸家之说,并参照宋元诸儒与明来知德之说,重定卦图,以存古意。每卦皆列古法,并断以己意。所言皆持之有据,不同于他家之穿凿。著有《读易一钞二钞》、《卦变考略》、《易韵补遗》、《春秋简秀集》、《董户部集》等。
??? 孙奇逢(1584—1675)明清之际儒学名士。字启泰,号钟元,世称夏峰先生。容城(今属河北)人。明万历举人。因不满明末吏治腐败,乃与东林党人交往甚密,强烈抨击 魏忠贤之流。入清后,屡征不仕。晚年隐居苏门(今河南辉县境内)夏峰村,辟兼山堂,读《易》讲学,率弟子躬耕自食,四方来问者甚众,汤斌、魏象枢皆其门人。其易论为平日谈易有得,摘其体要,以示门人,非逐句作解。说《易》不显攻图书,也无一字及图书。大意发明义理,切近人事,以《象传》通一卦之旨,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义。凡所训释,皆先列己说,后附旧训。其平生之学,主于实用,因此所言皆有关法戒,足有可取。为学“原本(陆)象山、(王)阳明,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与黄宗羲、李顒并称清初三大儒。著作有《读易大旨》、《读易大旨后传》、《周易十卦解》,另有《理学传心纂要》、《理学宗传》、《四书近旨》、《夏峰先生集》、《甲申大难录》等。
??? 刁包(1601—1667)清经学家。字蒙吉,晚号用六居士。直隶祁州(今河北安国)人。天启举人。明亡,拒就李自成所授官。清立国后,就不再为仕,归隐筑“潜室亭”、“肥遁”两斋,著书养母二十余年。《易》说以程颐《伊川易传》本义为主,虽偶言象数,但都是北宋陈抟、李之才之学,非汉以来相传之法。其说推阐易理,也大抵明白正大,足以辅佐程、朱之学,在宋学中实深有所得。曾与孙奇逢辩质“良知”,联诸儒讲学,学重高攀龙,以谨言行为要,主言语不苟,取与不苟,出处不苟。/生平著书,惟以明道为主。著有《易酌》、《四书翼注》、《辩道录》、《潜室礼记》等。
??? 贺贻孙 清初学者。字子翼,自称水田居士。江西永新人。明末诸生。工诗古文,与万茂先、陈士业、徐巨源、曾尧臣等结社豫章(今南昌)。明亡,不仕。顺治初,特列黄榜,不就。康熙间,荐举博学鸿词科,他剪发为僧,潜伏深山,逾四十年而卒。论《易》注释详明,阐发透彻,与抄袭雷同者迥别,在明末清初卓然为一家之学。认为“凡卦惟二五谓之中,余皆不中。六爻有内外之义,下三画为内,上三画为外;又有天地人之义,上二画为天,中二画为人,下二画为地;又有乘承,比应之义,反对、正对之义,交错之义。易类难穷,此特发蒙之要语。”(《易触?自序》)著《易触》,另有《诗触》、《骚笺》、《激书》、《水田居士文集》等。
??? 连斗山 清代颍州(今安徽阜阳县)人。字叔度。其《易》说专主卦画立意。认为一卦之意在于爻,爻画有刚有柔,因刚柔之画而立象,即因刚柔之道系以辞,其道先在于辨画。逐卦详列互体,剖析微妙,颇合于精理。即爻论爻,才能以《易》解《易》,虽间有附会之失,而错综变化的本旨,犹可藉此获得。著有《周易辩画》。

#p#副标题#e#;">   董守渝 孙奇逢 刁包 贺贻孙 连斗山 朱朝瑛 傅以浙 黄宗羲
??? 黄宗炎 方以智 钱澄之 顾炎武 陈梦雷 周渔 魏荔彤 应撝谦 王夫子

??? 董守渝 清学者。字次公。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明天启举人。鲁王时官户部主事,为人刚直,清兵渡江,杜门著书以终。认为卦变为《易》之本,六十四卦皆自此来。因上考郎凯、京房、蜀才、虞翻诸家之说,并参照宋元诸儒与明来知德之说,重定卦图,以存古意。每卦皆列古法,并断以己意。所言皆持之有据,不同于他家之穿凿。著有《读易一钞二钞》、《卦变考略》、《易韵补遗》、《春秋简秀集》、《董户部集》等。
??? 孙奇逢(1584—1675)明清之际儒学名士。字启泰,号钟元,世称夏峰先生。容城(今属河北)人。明万历举人。因不满明末吏治腐败,乃与东林党人交往甚密,强烈抨击 魏忠贤之流。入清后,屡征不仕。晚年隐居苏门(今河南辉县境内)夏峰村,辟兼山堂,读《易》讲学,率弟子躬耕自食,四方来问者甚众,汤斌、魏象枢皆其门人。其易论为平日谈易有得,摘其体要,以示门人,非逐句作解。说《易》不显攻图书,也无一字及图书。大意发明义理,切近人事,以《象传》通一卦之旨,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义。凡所训释,皆先列己说,后附旧训。其平生之学,主于实用,因此所言皆有关法戒,足有可取。为学“原本(陆)象山、(王)阳明,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与黄宗羲、李顒并称清初三大儒。著作有《读易大旨》、《读易大旨后传》、《周易十卦解》,另有《理学传心纂要》、《理学宗传》、《四书近旨》、《夏峰先生集》、《甲申大难录》等。
??? 刁包(1601—1667)清经学家。字蒙吉,晚号用六居士。直隶祁州(今河北安国)人。天启举人。明亡,拒就李自成所授官。清立国后,就不再为仕,归隐筑“潜室亭”、“肥遁”两斋,著书养母二十余年。《易》说以程颐《伊川易传》本义为主,虽偶言象数,但都是北宋陈抟、李之才之学,非汉以来相传之法。其说推阐易理,也大抵明白正大,足以辅佐程、朱之学,在宋学中实深有所得。曾与孙奇逢辩质“良知”,联诸儒讲学,学重高攀龙,以谨言行为要,主言语不苟,取与不苟,出处不苟。/生平著书,惟以明道为主。著有《易酌》、《四书翼注》、《辩道录》、《潜室礼记》等。
??? 贺贻孙 清初学者。字子翼,自称水田居士。江西永新人。明末诸生。工诗古文,与万茂先、陈士业、徐巨源、曾尧臣等结社豫章(今南昌)。明亡,不仕。顺治初,特列黄榜,不就。康熙间,荐举博学鸿词科,他剪发为僧,潜伏深山,逾四十年而卒。论《易》注释详明,阐发透彻,与抄袭雷同者迥别,在明末清初卓然为一家之学。认为“凡卦惟二五谓之中,余皆不中。六爻有内外之义,下三画为内,上三画为外;又有天地人之义,上二画为天,中二画为人,下二画为地;又有乘承,比应之义,反对、正对之义,交错之义。易类难穷,此特发蒙之要语。”(《易触?自序》)著《易触》,另有《诗触》、《骚笺》、《激书》、《水田居士文集》等。
??? 连斗山 清代颍州(今安徽阜阳县)人。字叔度。其《易》说专主卦画立意。认为一卦之意在于爻,爻画有刚有柔,因刚柔之画而立象,即因刚柔之道系以辞,其道先在于辨画。逐卦详列互体,剖析微妙,颇合于精理。即爻论爻,才能以《易》解《易》,虽间有附会之失,而错综变化的本旨,犹可藉此获得。著有《周易辩画》。

#p#副标题#e#;">??? 朱朝瑛(1605—1670)清初经学家。字美之,号康流,晚号垒庵。海宁(今属浙江)人。明崇祯进士,官旌德县知县。曾从黄道周游,道周称其“沈静渊郁,所目经史,洞见一方。”入清。隐居不仕,专学六艺,钻研各家学说。康熙中卒。其易学出于黄道周,然持论与道同异。其言象数不主邵雍之说。又另作先天、后天之图,取一索、再索之序为先天、取对卦、化气为后天,殊为创见。易著有《读易略记》,此书收在《五经略记》中。另有《垒庵杂述》、《金陵游草》等。
??? 傅以浙(1609—1665)清初史学家。字于磐,号星岩,山东聊城人。顺治进士、授弘文院修撰,先后充《明史》、《清太宗实录》纂修及《太祖圣训》、《太宗圣训》总裁官,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以清勤著称。曾奉命与曹本荣修《易经通注》,阐发四圣之精微,衡量诸儒之得失,折衷诸论,斟酌象数义理,熔铸众家之说,词简而理明。另有《贞周斋诗集》。
??? 黄宗羲(1610—1695)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易学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从学刘宗周。青年时领导“复社”反对宦官权贵,几遭杀害。清兵南下。召募义兵抗清,成立“世忠营”,被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入清后,隐居著述,拒应博学鸿词科。与孙奇逢、李顺并称三大儒。通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释道之书。《易》说大旨认为圣人以象示人,有八卦之象、六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等,后儒所为伪象,有纳甲、动爻、卦变、先天等,四象杂入而七象反晦。故崇七象而斥四象。《遁甲》、《太乙》、《六壬》三书皆主九宫,以参详人事。以郑康成之“太乙行九宫法”证太乙,以《吴越春秋》之占法、《国语?冷州鸠》对证六壬,而说后世都失其传,以订证数学之失。持论皆有根据。因究心象数,故能一一洞晓其始末,尽得其瑕疵。其说不据理空谈,宏纲巨目,辨论精详。但其中未免主持太过,矫枉过正。以为“盈天地皆心也”,反对宋儒“理在气先”之说。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的思想,主张分君权,“公天下”。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行朝录》等,后人编有《黄梨洲文集》。
??? 黄宗炎 明清之际学者。字晦本,一字立豁。浙江余姚人。宗羲弟,崇祯中贡生。学行与宗羲相等,画江之役,步迎鲁王于莴坝,兄弟毁家抒国难,时称“世忠营”。明亡,提药笼游海昌、石门间,或刻印作画以自给。于象纬、律吕、轨革、壬遁之学,皆有神悟。晚年以石函锢所著于其中,对其子说:急则埋之丙舍,如其言。子卒,遂莫知所在。学者称鹧鸪先生。说《易》极力驳斥陈抟之学,故其解释爻象,以义理为主,其论四圣相传,不应文王、周公、孔子之外,另有伏羲之易为不传之秘。《周易》未经秦火,不应独禁其图,转为道家藏匿二千年,至陈抟而始出。认为陈抟之图书,乃道家养生之术,与元陈应润之说合。认为周敦颐《太极图说》杂以仙真,伪称《易》道,亦与朱彝尊、毛奇龄所考略同。兼排释氏之说,未免蔓衍于《易》外。著《周易象辞》、《寻门余论》、《图书辨惑》诸书。
??? 方以智(1611—1671)明清之际哲学家、易学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崇祯十三年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明亡后,南下广东;清兵入粤,出家为僧,改名大智、弘智、行远,别号甚多,有无可、药地、浮山愚者等。学识渊博,“群经史子略能背诵,博涉多奇……凡天文、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卜,下逮琴剑、技勇,无不析其旨趣。著书数十万言”(《桐城耆旧传?方以智传》)其曾祖父方学浙著有《易蠡》,祖父方大镇著有《易意》,父亲方孔炤著有《周易时论》,其易说一变为宏通赅博。其家传“三世之易》的精髓是“公因反因”(即“一在二中,三即一”)。其师王宣所衍的河图洛书妙在于“中五”说吐交而旋中为四,环中为五)。其外祖吴观我的“疑信”思想之深奥在于“三一”说。以“公因反因”说为核心,会通桐城方氏学派诸家之说,融贯为一,构成了以方氏《易》学为核心内容的哲学体系。以《周易》贯通诸子思想。常说《周易》所谓“三唯”,等同于《中庸》所谓“三谓”,而《中庸》的“三谓”又同于孟子“两不谓”。又说“《易》、《庄》原通”。(《东西均》第74页)以《易》来会通佛学思想。云“《华严》者,《易》之图也。即其四十二字母,即悉昙与文殊问字,金刚项之五十母。《大般若经》言一字入无量字,从无量字入一字,以入无字,此亦收尽天地、古今之理,象数,为六十四卦也,而乃以善知众艺名,声音与象相表”。(同上第102页)在象数学各派中,受邵雍的影响最大,这是因为“体一用三”之门路,颇符合其哲学“圆”的模式。认为“天地之易”才是最根本的易,是“四圣人之易”的本源。说:“《易》者,尽情之书也。圣人之情见乎词,而天地万物之情见矣。”(《易余?薪火》)不否认《周易》是一本占卜书,但认为这只是“艺”,属于形式,而它的内容在于“立教”。其教化作用,不同于《语》、《孟》的直言而教,而是通过“见惕立教”,即通过惧惊的强制手段,使人从迷悟中醒悟过来。解《易》方法强调:“不通表达,不可与言《易》”。(《易余?礼乐》)易虽可借文字、象数来说明,却不是任何文字、象数所能确切名状的。其解《易》,有时用“象数”法,有时用“义理”法,有时兼用两法。但其“象数”之解,服务于“义理”之解,是其解《易》的显著特点之一。早年对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和传入的西方自然科学作了广泛的研究,其自然观主张“盈天地间皆物也”。“一切物皆气所为也”,认为气是有形物体的本原;指出“凡运动皆火之为也”,认为火是一切运动的根源。其易学成一家之言,集桐城方氏学派易学思想之大成。一生著作宏富,达百余种之多,其易著有《周易时论几象图表》、《学易纲宗》、《易余》。另有《物理小识》、《通雅》、《浮山文集》、《东西均》、《崇外稿》、《药地炮庄》、《青原志略》、《愚者智禅师语录》等。

#p#副标题#e#;">??? 钱澄之(1612—1693)明清之际学者。初名秉镫,字幼光,后改名澄之,官饮光。安徽桐城人。明季诸生。曾辅助南明唐王、桂王政权,任吉安府(后改延平府)推事,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编修、知制诰。后辞官还乡,筑室田间,以课耕著述终其身,自号田间老人。家世学易。为学初从京房、邵雍,讲求象数,后兼及义理,并问《易》于黄道周,而实以朱熹为宗。认为“先天图”、“河图”、“洛书”皆因《易》而生,非《易》;因“图”而作。又认为“图”中奇偶之数为揲蓍之法,而非画卦之本,著有《田间易学》、《田间诗学》、《所知录》、《藏山阁集》等。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后,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孝陵,遍游华北,搜集所至之处地理风俗,并结纳抗清豪杰,以图复明。晚年卜居华阴,卒于曲沃。工诗文。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入清后,拒受博学鸿词科。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赞成张载关于“太虚”、“心、理、性、命”,主张“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周易》之音,本无定体,故撰《易音》三卷。(收在《音学五书〈中〉《易音》就《周易》以求古音,将经传文中协韵之字标出古音;附以解说,通其可通,其不通者则缺之。其书虽间有穿凿,然标音、注释、体例谨严有法。其考核精确者,于求《周易》古韵大有裨益。著有《音学五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
??? 陈梦雷 清代学者,易学家。字则震,一字省斋。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顺治进士。授编修,假归,耿精忠叛,胁梦雷以官,托疾以辞之。精忠败,被诬下狱,谪戌尚阳堡,十余年释还。雍正初又缘事被遣,卒于戌所。易说大旨以朱熹《周易本义》为主,而参以诸家之说。诸家没有涉及的,以及所见诸家之说与《周易本义》互异的,则另抒己意予以阐明。解易认为,《周易》义蕴不超出理、数、象、占,故凡数不可显,理不可穷,便寄之于象,知象则理、数在其中,而占也可象而玩。解易以明象为主,持论多结合人事。诠理虽多尊朱子,而不取其卦变之说。取象虽兼采来知德,而不取其错综之论。著有《周易浅述》及《松鹤山房集》、《天一道人集》,主修《古今图书集成》,声名远播。
??? 周渔 清代江苏兴化人,字大西。顺治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自称其易说与朱熹《周易本义》、程颐《伊川易传》及古今言易之家大相违背。其说不仅反汉、宋诸家之说,于《系辞》、《文言》也指为非孔子之说,横加排诋,即《彖传》也有所去取。另衍河图之奇偶,深斥《系辞》“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文。所解六十四卦,多有创论,常翻新出奇。著有《加年堂讲易》。
??? 魏荔彤 清代柏乡(今属河北)人。字念庭。大学士裔介之子。官至江苏常镇道。论画卦,认为唯与河图、洛书义理相通,不必穿凿附会。又认为乾? 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非生卦之次序。论爻则兼言变爻,认为占法二爻变者以上爻为主;五爻变者占不变爻;四爻变者占二不变爻,仍以下爻为主;余占本爻与象辞。至论上经以乾、坤为首,中间变化以泰、否;论下经以咸、恒为着重点 间变化以损、益,尤得二篇之关键,颇有所见。惟不信先儒扶阳抑阴之说,而予以反复辩论。大意谓阴阳之中,皆有过不及,缘有中正和平。德皆有美凶,品皆有邪正,非阳定为君子,阴定为小人,阴阳中皆有君子、小人。阳之美德刚健,其凶德则暴戾;阴之美德柔顺,其凶德则奸伎。阴阳之君子俱当扶,小人俱当抑。阴阳二者,一理一气,调济刚柔损益过不及,务期如天地运化均平之时。其辨甚健。著有《大易通解》、《怀舫集》。
??? 应撝谦(1615—1683)清初学者。字嗣寅,号潜斋。浙江仁和(今属杭州)人。明诸生。清康熙间尝举学鸿词,终生不仕,闭门治学著书。精通诸经,对历法、田赋、水利、漕运、盐法等均有研究。说《易》杂采诸家,注释所取多依文训诂之说,不为精密。首列诸图,说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多寡不均,于是创为上经三十六卦往来之图,下经三十六卦往来之图,一往一来共成七十二卦。为学曾以程朱为宗,后有歧异。著作有《周易应氏集解》、《性理大中》、《教养全书》、《朱子集要》、《潜斋文集》等二十八种。

#p#副标题#e#;">??? 王夫子(1619—169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易学家。字而农,号斋、一壶道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衡阳(今属湖南)人。明末举人。曾拒绝张献忠农民军邀请。明亡,清兵南下,举兵阻击于衡山,兵败退至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政权。南明亡后隐匿于湘西山区,伏居瑶洞,勤奋著述达四十年。常识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之奥理,与张载《正蒙》之说神明契合。自述其《易》学大体是“以乾坤并建为宗,错综合一为象;彖爻一致,四圣一揆为释;占学一理,得失吉凶一道为义;占义不占利,劝戒君子不渎告小人为用,畏文、周、孔子之正训,辟京房、陈抟、日者、黄冠之图说为防。”(《周易内传发例》)“即象以见理,即理之得失以定占之吉凶,即中以示学,切民用,合天性,统四圣人於一贯,会以言以动以占以制器于一原”。(同上)以上所述,也为其易学方法论。象数与义理的统一为其易学的重要特征。认为“物生而有象,象成而有数。”(《周易外传》卷一)“天下无数外之象,无象外之数……是故象数相倚,象生数,数亦生象”。(《尚书引义》卷四)其象数范围,大抵以河图、太极图为基础,而以《彖传》刚柔、上下、升降、往来为依据,目的在于“穷理尽性”,揭示天地万物千变万化的规律。“夫象数者,天地也,与道为体,道之成而可见者也”。(《周易外传》卷五)如果舍象数这一“道之成而可见者”,就不可能认识“道”。其易学的另一特征是象、彖、爻、传的统一,“即象见彖,即彖明爻,即彖爻明传,合四圣于一轨,庶几正人心息邪说意云。”(《周易内传发例》)“非象无彖,非彖无爻,非彖与爻无辞,则大象、彖爻、辞、占皆不离乎所画之象。《易》之全体在象,明矣。”(《周易内传》卷六)从全体意义上说,一部《周易》,象、彖、爻、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局部意义上说,每一卦彖、爻、辞合一,也是一相对独立的有机体。肯定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乃乾坤并建之本始,阴阳浑合之实体,它“无有一极”(《周易内传?系辞上》第十一章),仅是一个真实的共相;“无所不极”(同上),故充塞两间,孕育万有。太极乃“因缊一气”,“因缊,二气交相入而包孕以运动之貌”。(《周易内传?系辞下》第五章)它分阴阳,一柔一刚,自身包含“相倚而不离”的矛盾双方,包含着运动的始因。阐述了物质永恒不灭的思想,“生非创有,死非消灭”。(《周易内传?系辞上》第四章)以比较的方法,研究了《周易》内、外部关系。《周易》内部的天文、历法、律吕、医占等与义理的关系,为《周易》的内部关系。《周易》与其他儒家经典《礼》、《书》、《诗》、《春秋》等的关系,为《周易》的外部关系。而其内、外关系,最后均归结为《周易》与象的关系。“故《周易》者,准天地之神以御象,而不但象数测已然之迹者也”。(《周易内卷》卷五)《易》“准天地之神”,揭示提整个客观世界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无方之不行者也”(同上),同时又制约着特殊性,即“以御象数”;而天文、历法、律吕、地理等,所反映的为自身特定的具体规律性,即“天地已然之迹”,不可妄立一“体”,妄定一“方”以限《易》,以特殊性取代普遍性,主要易学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周易稗疏》、《周易考异》、《周易大象解》等,至于以《易》说理,评史、论政、言志而散见于其他哲学、史学、政论、诗文中者,更是不胜枚举,如《张子正蒙注》、《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老子衍》、《庄子通》、《诗广传》、《相宗络索》等。其著述之富,多达三百二十四卷。 武汉易学大讲堂转载

赵向阳微博

武汉国学商务顾问有限公司(武汉易学大讲堂) 版权所有

邮箱:manzuyr@163.com 在线QQ:448069585

邮箱:manzuyr@163.com 电话:027-82761397 13476013916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101661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3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