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发展到魏晋,崇尚义理的探讨。魏有王弼,字辅弼山阳高平人,注《周易》上下经六卷、《周易略例》一卷。王弼生于公元226年。卒于249年,只活了二十四岁,他勤于写作,不局限于旧的学说,有自己独到见解。研究易学,注重义理分析,力求简易易懂,他以精练的语言,对《周易》作了全面的注释。并于篇末附《周易略例》来阐述易学的某些要旨,可谓重点突出,所以,唐代人刑寿为王弼易注作序赞美说:“王辅嗣略例,大则忽一部之指归,小则明六爻之得失。……观之者,可以经纬天地,探测鬼神,匡扶邦家,推辟咎悔。
有人说汉易只重象数,王弼《周易注》只讲义理,不讲象数,这就是所谓“王弼扫象”。我认为学术是为了补偏救弊,前人已说过的,后人著书就不必重复了;前人言之而未精,语之而不详的,后人就应补充和发挥,王弼正是为了这个宗旨,我们不必牵入学派之间的无谓之争。
晋韩康伯,颍川长社人,有康伯系辞注三卷,也重义理之研究。晋代医家葛洪、陶弘景却秉承汉易象数之学,外合天地万物之自然规律,内合心理生理之客观变化,既重视内丹之修炼,亦重视外丹之升华,这对医学和化学都有极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自王弼之后,研究《周易》的分成两大学派。尚秉和说:“其以辅嗣为宗者,喜其无师可通,显于晋,大于唐,而盛于宋,所谓义理之说也。”另一派以焦、京、荀、虞为主,“号称汉易,以别于野文”,“惟其所宗,适当易象失传之后,于象之不知者,仍用卦变爻变”解释之。
易学发展到魏晋,崇尚义理的探讨。魏有王弼,字辅弼山阳高平人,注《周易》上下经六卷、《周易略例》一卷。王弼生于公元226年。卒于249年,只活了二十四岁,他勤于写作,不局限于旧的学说,有自己独到见解。研究易学,注重义理分析,力求简易易懂,他以精练的语言,对《周易》作了全面的注释。并于篇末附《周易略例》来阐述易学的某些要旨,可谓重点突出,所以,唐代人刑寿为王弼易注作序赞美说:“王辅嗣略例,大则忽一部之指归,小则明六爻之得失。……观之者,可以经纬天地,探测鬼神,匡扶邦家,推辟咎悔。
有人说汉易只重象数,王弼《周易注》只讲义理,不讲象数,这就是所谓“王弼扫象”。我认为学术是为了补偏救弊,前人已说过的,后人著书就不必重复了;前人言之而未精,语之而不详的,后人就应补充和发挥,王弼正是为了这个宗旨,我们不必牵入学派之间的无谓之争。
晋韩康伯,颍川长社人,有康伯系辞注三卷,也重义理之研究。晋代医家葛洪、陶弘景却秉承汉易象数之学,外合天地万物之自然规律,内合心理生理之客观变化,既重视内丹之修炼,亦重视外丹之升华,这对医学和化学都有极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自王弼之后,研究《周易》的分成两大学派。尚秉和说:“其以辅嗣为宗者,喜其无师可通,显于晋,大于唐,而盛于宋,所谓义理之说也。”另一派以焦、京、荀、虞为主,“号称汉易,以别于野文”,“惟其所宗,适当易象失传之后,于象之不知者,仍用卦变爻变”解释之。
易学发展到魏晋,崇尚义理的探讨。魏有王弼,字辅弼山阳高平人,注《周易》上下经六卷、《周易略例》一卷。王弼生于公元226年。卒于249年,只活了二十四岁,他勤于写作,不局限于旧的学说,有自己独到见解。研究易学,注重义理分析,力求简易易懂,他以精练的语言,对《周易》作了全面的注释。并于篇末附《周易略例》来阐述易学的某些要旨,可谓重点突出,所以,唐代人刑寿为王弼易注作序赞美说:“王辅嗣略例,大则忽一部之指归,小则明六爻之得失。……观之者,可以经纬天地,探测鬼神,匡扶邦家,推辟咎悔。
有人说汉易只重象数,王弼《周易注》只讲义理,不讲象数,这就是所谓“王弼扫象”。我认为学术是为了补偏救弊,前人已说过的,后人著书就不必重复了;前人言之而未精,语之而不详的,后人就应补充和发挥,王弼正是为了这个宗旨,我们不必牵入学派之间的无谓之争。
晋韩康伯,颍川长社人,有康伯系辞注三卷,也重义理之研究。晋代医家葛洪、陶弘景却秉承汉易象数之学,外合天地万物之自然规律,内合心理生理之客观变化,既重视内丹之修炼,亦重视外丹之升华,这对医学和化学都有极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自王弼之后,研究《周易》的分成两大学派。尚秉和说:“其以辅嗣为宗者,喜其无师可通,显于晋,大于唐,而盛于宋,所谓义理之说也。”另一派以焦、京、荀、虞为主,“号称汉易,以别于野文”,“惟其所宗,适当易象失传之后,于象之不知者,仍用卦变爻变”解释之。 武汉易学大讲堂转载
易学发展到魏晋,崇尚义理的探讨。魏有王弼,字辅弼山阳高平人,注《周易》上下经六卷、《周易略例》一卷。王弼生于公元226年。卒于249年,只活了二十四岁,他勤于写作,不局限于旧的学说,有自己独到见解。研究易学,注重义理分析,力求简易易懂,他以精练的语言,对《周易》作了全面的注释。并于篇末附《周易略例》来阐述易学的某些要旨,可谓重点突出,所以,唐代人刑寿为王弼易注作序赞美说:“王辅嗣略例,大则忽一部之指归,小则明六爻之得失。……观之者,可以经纬天地,探测鬼神,匡扶邦家,推辟咎悔。
有人说汉易只重象数,王弼《周易注》只讲义理,不讲象数,这就是所谓“王弼扫象”。我认为学术是为了补偏救弊,前人已说过的,后人著书就不必重复了;前人言之而未精,语之而不详的,后人就应补充和发挥,王弼正是为了这个宗旨,我们不必牵入学派之间的无谓之争。
晋韩康伯,颍川长社人,有康伯系辞注三卷,也重义理之研究。晋代医家葛洪、陶弘景却秉承汉易象数之学,外合天地万物之自然规律,内合心理生理之客观变化,既重视内丹之修炼,亦重视外丹之升华,这对医学和化学都有极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自王弼之后,研究《周易》的分成两大学派。尚秉和说:“其以辅嗣为宗者,喜其无师可通,显于晋,大于唐,而盛于宋,所谓义理之说也。”另一派以焦、京、荀、虞为主,“号称汉易,以别于野文”,“惟其所宗,适当易象失传之后,于象之不知者,仍用卦变爻变”解释之。 武汉易学大讲堂转载
武汉国学商务顾问有限公司(武汉易学大讲堂) 版权所有
邮箱:manzuyr@163.com 在线QQ:448069585
邮箱:manzuyr@163.com 电话:027-82761397 13476013916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101661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3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