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之易,总前人之大成。孔颖达,冀州衡水人,炀帝时诏为国子秘书,后为唐国子祭酒,为五经作疏,有《周易正义》十四卷,推荐王弼之注。如说:“其传易者,西都则有丁孟京田,东部则有荀刘马郑,大体更相祖述,非有绝伦,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又说:“先以辅嗣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其文简,其理约,寡而制众,变而能通。”并与奉敕删定的博学之士参议,详其可否至十六年之久。
唐李鼎祚,四川资州人,撰《周易集解》十卷,博采众家之说,搜集了唐以前三十多家易注,很多失传的论易之书,也赖以保存下来。但李氏的观点仍重象数,不过他并不排斥异己之说。清人李道平为之作疏时指出:李君鼎祚“取子夏以下三十余家,成集解一书,表章汉学,俾古人象数之说,得以绵延,至今不绝。”又于凡例中指出:“古人说易,各有宗派,易含万象,不可一例拘也。故李氏兼收并蓄,多两存其说。”
隋唐之易,总前人之大成。孔颖达,冀州衡水人,炀帝时诏为国子秘书,后为唐国子祭酒,为五经作疏,有《周易正义》十四卷,推荐王弼之注。如说:“其传易者,西都则有丁孟京田,东部则有荀刘马郑,大体更相祖述,非有绝伦,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又说:“先以辅嗣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其文简,其理约,寡而制众,变而能通。”并与奉敕删定的博学之士参议,详其可否至十六年之久。
唐李鼎祚,四川资州人,撰《周易集解》十卷,博采众家之说,搜集了唐以前三十多家易注,很多失传的论易之书,也赖以保存下来。但李氏的观点仍重象数,不过他并不排斥异己之说。清人李道平为之作疏时指出:李君鼎祚“取子夏以下三十余家,成集解一书,表章汉学,俾古人象数之说,得以绵延,至今不绝。”又于凡例中指出:“古人说易,各有宗派,易含万象,不可一例拘也。故李氏兼收并蓄,多两存其说。”
隋唐之易,总前人之大成。孔颖达,冀州衡水人,炀帝时诏为国子秘书,后为唐国子祭酒,为五经作疏,有《周易正义》十四卷,推荐王弼之注。如说:“其传易者,西都则有丁孟京田,东部则有荀刘马郑,大体更相祖述,非有绝伦,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又说:“先以辅嗣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其文简,其理约,寡而制众,变而能通。”并与奉敕删定的博学之士参议,详其可否至十六年之久。
唐李鼎祚,四川资州人,撰《周易集解》十卷,博采众家之说,搜集了唐以前三十多家易注,很多失传的论易之书,也赖以保存下来。但李氏的观点仍重象数,不过他并不排斥异己之说。清人李道平为之作疏时指出:李君鼎祚“取子夏以下三十余家,成集解一书,表章汉学,俾古人象数之说,得以绵延,至今不绝。”又于凡例中指出:“古人说易,各有宗派,易含万象,不可一例拘也。故李氏兼收并蓄,多两存其说。” 武汉易学大讲堂转载
隋唐之易,总前人之大成。孔颖达,冀州衡水人,炀帝时诏为国子秘书,后为唐国子祭酒,为五经作疏,有《周易正义》十四卷,推荐王弼之注。如说:“其传易者,西都则有丁孟京田,东部则有荀刘马郑,大体更相祖述,非有绝伦,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又说:“先以辅嗣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其文简,其理约,寡而制众,变而能通。”并与奉敕删定的博学之士参议,详其可否至十六年之久。
唐李鼎祚,四川资州人,撰《周易集解》十卷,博采众家之说,搜集了唐以前三十多家易注,很多失传的论易之书,也赖以保存下来。但李氏的观点仍重象数,不过他并不排斥异己之说。清人李道平为之作疏时指出:李君鼎祚“取子夏以下三十余家,成集解一书,表章汉学,俾古人象数之说,得以绵延,至今不绝。”又于凡例中指出:“古人说易,各有宗派,易含万象,不可一例拘也。故李氏兼收并蓄,多两存其说。” 武汉易学大讲堂转载
武汉国学商务顾问有限公司(武汉易学大讲堂) 版权所有
邮箱:manzuyr@163.com 在线QQ:448069585
邮箱:manzuyr@163.com 电话:027-82761397 13476013916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101661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3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