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言《易》者,有象数派,有义理派,有卜谶派。近今《易》学者,较多为考证派,也可称为务新派。自五四以来,学者兴起疑古翻案之风,这无疑是时代进步、思想开放的一种表现。但因一部分读者较缺乏中华文化的常识,一遇有人疑古,就群起而捧之,誉为新奇。但疑古的缺点,在于偏激。如《周易》一书,有些学者过于否定古人辛勤钻研的既得成果,一味寻求荒诞无关的文字训诂。结果把《易》说成是与人类社会毫无益处的东西,使之与巫祝同科,否定它的经世精神。例如把春秋以前早成定论的乾卦四德“元亨利贞”解释为“大通利卜”。几把古代《十翼》之义,大部推翻。仿佛古代学者所亲炙耳闻的道理,反不如今世疑古大师们智慧的高明。这样一部《周易》,就变成废书,毫无社会价值了。要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泥古,亦不蓄意求新,力谋符合“修辞立其诚”的古训。
学者以疑古相尚,有两原因:
(1)不疑古不能惊世骇俗,不能为崇今者所欢迎。
(2)推翻古人,创立新说,说明本人能独辟蹊径。
这样一来,不但对古学无研究者,容易接受;即对《易》学有一定素养者,亦自惭拙陋,无胆反击。但他们不无缺点:
(1)先秦学者,去古未远,不是亲炙,便是私淑。若把他们说的都推翻。例如:“孚”字解释为俘虏,“贞”字都解释为占卜,“亨”字多半是讲享祭;则把《十翼》原训都一脚踢翻;这样影响却太坏了。
(2)经书多为用世而作,有使用价值。部分学者每好从文字或片面中去推求,只说字义,忘了精神。解《易》者拿字的片面,大加推敲,妙语解颐。他们的研究,仿佛是成功的,而这部古书也寿终正寝了。这样的研究,不知有什么意义?王荆公有诗云:“可怜无补费精神!”指的可能就是这些人。我的观点是:注不论今古,是者即是,非者即非;言不论新旧,合者即采用,不合者即扬弃,求其是而已矣。
古今言《易》者,有象数派,有义理派,有卜谶派。近今《易》学者,较多为考证派,也可称为务新派。自五四以来,学者兴起疑古翻案之风,这无疑是时代进步、思想开放的一种表现。但因一部分读者较缺乏中华文化的常识,一遇有人疑古,就群起而捧之,誉为新奇。但疑古的缺点,在于偏激。如《周易》一书,有些学者过于否定古人辛勤钻研的既得成果,一味寻求荒诞无关的文字训诂。结果把《易》说成是与人类社会毫无益处的东西,使之与巫祝同科,否定它的经世精神。例如把春秋以前早成定论的乾卦四德“元亨利贞”解释为“大通利卜”。几把古代《十翼》之义,大部推翻。仿佛古代学者所亲炙耳闻的道理,反不如今世疑古大师们智慧的高明。这样一部《周易》,就变成废书,毫无社会价值了。要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泥古,亦不蓄意求新,力谋符合“修辞立其诚”的古训。
学者以疑古相尚,有两原因:
(1)不疑古不能惊世骇俗,不能为崇今者所欢迎。
(2)推翻古人,创立新说,说明本人能独辟蹊径。
这样一来,不但对古学无研究者,容易接受;即对《易》学有一定素养者,亦自惭拙陋,无胆反击。但他们不无缺点:
(1)先秦学者,去古未远,不是亲炙,便是私淑。若把他们说的都推翻。例如:“孚”字解释为俘虏,“贞”字都解释为占卜,“亨”字多半是讲享祭;则把《十翼》原训都一脚踢翻;这样影响却太坏了。
(2)经书多为用世而作,有使用价值。部分学者每好从文字或片面中去推求,只说字义,忘了精神。解《易》者拿字的片面,大加推敲,妙语解颐。他们的研究,仿佛是成功的,而这部古书也寿终正寝了。这样的研究,不知有什么意义?王荆公有诗云:“可怜无补费精神!”指的可能就是这些人。我的观点是:注不论今古,是者即是,非者即非;言不论新旧,合者即采用,不合者即扬弃,求其是而已矣。 武汉易学大讲堂转载
古今言《易》者,有象数派,有义理派,有卜谶派。近今《易》学者,较多为考证派,也可称为务新派。自五四以来,学者兴起疑古翻案之风,这无疑是时代进步、思想开放的一种表现。但因一部分读者较缺乏中华文化的常识,一遇有人疑古,就群起而捧之,誉为新奇。但疑古的缺点,在于偏激。如《周易》一书,有些学者过于否定古人辛勤钻研的既得成果,一味寻求荒诞无关的文字训诂。结果把《易》说成是与人类社会毫无益处的东西,使之与巫祝同科,否定它的经世精神。例如把春秋以前早成定论的乾卦四德“元亨利贞”解释为“大通利卜”。几把古代《十翼》之义,大部推翻。仿佛古代学者所亲炙耳闻的道理,反不如今世疑古大师们智慧的高明。这样一部《周易》,就变成废书,毫无社会价值了。要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泥古,亦不蓄意求新,力谋符合“修辞立其诚”的古训。
学者以疑古相尚,有两原因:
(1)不疑古不能惊世骇俗,不能为崇今者所欢迎。
(2)推翻古人,创立新说,说明本人能独辟蹊径。
这样一来,不但对古学无研究者,容易接受;即对《易》学有一定素养者,亦自惭拙陋,无胆反击。但他们不无缺点:
(1)先秦学者,去古未远,不是亲炙,便是私淑。若把他们说的都推翻。例如:“孚”字解释为俘虏,“贞”字都解释为占卜,“亨”字多半是讲享祭;则把《十翼》原训都一脚踢翻;这样影响却太坏了。
(2)经书多为用世而作,有使用价值。部分学者每好从文字或片面中去推求,只说字义,忘了精神。解《易》者拿字的片面,大加推敲,妙语解颐。他们的研究,仿佛是成功的,而这部古书也寿终正寝了。这样的研究,不知有什么意义?王荆公有诗云:“可怜无补费精神!”指的可能就是这些人。我的观点是:注不论今古,是者即是,非者即非;言不论新旧,合者即采用,不合者即扬弃,求其是而已矣。 武汉易学大讲堂转载
古今言《易》者,有象数派,有义理派,有卜谶派。近今《易》学者,较多为考证派,也可称为务新派。自五四以来,学者兴起疑古翻案之风,这无疑是时代进步、思想开放的一种表现。但因一部分读者较缺乏中华文化的常识,一遇有人疑古,就群起而捧之,誉为新奇。但疑古的缺点,在于偏激。如《周易》一书,有些学者过于否定古人辛勤钻研的既得成果,一味寻求荒诞无关的文字训诂。结果把《易》说成是与人类社会毫无益处的东西,使之与巫祝同科,否定它的经世精神。例如把春秋以前早成定论的乾卦四德“元亨利贞”解释为“大通利卜”。几把古代《十翼》之义,大部推翻。仿佛古代学者所亲炙耳闻的道理,反不如今世疑古大师们智慧的高明。这样一部《周易》,就变成废书,毫无社会价值了。要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泥古,亦不蓄意求新,力谋符合“修辞立其诚”的古训。
学者以疑古相尚,有两原因:
(1)不疑古不能惊世骇俗,不能为崇今者所欢迎。
(2)推翻古人,创立新说,说明本人能独辟蹊径。
这样一来,不但对古学无研究者,容易接受;即对《易》学有一定素养者,亦自惭拙陋,无胆反击。但他们不无缺点:
(1)先秦学者,去古未远,不是亲炙,便是私淑。若把他们说的都推翻。例如:“孚”字解释为俘虏,“贞”字都解释为占卜,“亨”字多半是讲享祭;则把《十翼》原训都一脚踢翻;这样影响却太坏了。
(2)经书多为用世而作,有使用价值。部分学者每好从文字或片面中去推求,只说字义,忘了精神。解《易》者拿字的片面,大加推敲,妙语解颐。他们的研究,仿佛是成功的,而这部古书也寿终正寝了。这样的研究,不知有什么意义?王荆公有诗云:“可怜无补费精神!”指的可能就是这些人。我的观点是:注不论今古,是者即是,非者即非;言不论新旧,合者即采用,不合者即扬弃,求其是而已矣。 武汉易学大讲堂转载
武汉国学商务顾问有限公司(武汉易学大讲堂) 版权所有
邮箱:manzuyr@163.com 在线QQ:448069585
邮箱:manzuyr@163.com 电话:027-82761397 13476013916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101661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3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