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 司马光 张载 王安石 程颢 程颐 苏轼 龚原 游酢 陈瑾 邵伯温
???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著名易学家,理学家的奠基者。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他爱庐山风景,购地筑室以居,取故乡“濂溪”命名,后人称为濂溪先生。谥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
??? 历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郴州桂阳与南昌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永州通判、广南东路转运官、提点本路刑业“,程颢、程颐均为其弟子。善谈名理,深于易学。其太极图原图大半是以道教的先天太极图为蓝本,参照陈抟的无极图,并受禅宗虚无说的影响而制成,将道家和道教的无极观念引入儒家的解易系统始于周敦颐,其《太极图说》认为“无极”和“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生成万物,万物变化无穷,但都是阴阳二气和五行相互作用的结果。以阴阳动静解释太极和两仪的关系是周敦颐的创见。其《太极图说》为儒家宇宙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论天地万物的形成演变过程为:无极→太极→阴阳二气→五行之气→万物和人类。此说是对汉唐易学的宇宙论和李觏的太极元气说的发展。
??? 《太极图说》有图有说,说是用来解释图的,属于象学系统。认为只有卦象才能表达义理,“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微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而得闻”。
??? (《易通?精蕴第三十》)朱熹认为其《易说》是“依经以解易”,《通书》是“通论其大旨”,即通论其易学的原理,故又称为“易通》。(见《再定太极通书后序》、《朱文公集》卷七十六)在《通书》中提出“诚”是由“太极”派生出的阳气的体现,是“纯粹至善”的。(《通书?诚下》),为人性固有。但由于受到物欲的诱惑,环境的影响,刚柔不能适得其“中”而生恶。
??? 由此,提出“主静”、“无欲”的首先修养论。其存“诚” 、“无欲”的人性论和禁欲主义,对程朱学派“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通书》中的易学,一方面继承了晋唐易学中义理学派和传统,一方面又扬弃了王弼派的玄学观点,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中心,解释《周易》经传,并且与四书中,特别是《中庸》中的观念相结合。以《周易》经传提供的资料讲宇宙观,将四书中的哲学、伦理学的问题,纳入易学系统,为道家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 吸收了佛、道学说,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宇宙观,把自然观、认识论、思想方法以及伦理道德等等组织成一个有机的以易学为中心的哲学体系,比以前的儒家学说更加精细和富于理论色彩,在宋、元、明、清的理学中占有较高地位。著作主要有《太极图说》、《通书》、《易说》等,后人编有《周子全书》。
???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史学家、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陕西)人。居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南宋朱熹曾将其与邵雍、周敦颐、二程及张载列为北宋“六先生”,历任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王安石行新法,他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竭力反对。后坚辞枢密副使的任命,辞归洛阳居十五年。
??? 其虽在野,却操纵守旧派,成为首领,故人称“真宰相”、“司马相公”。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拜相,主持国政,尽罢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谥文正。反对王弼易学,认为:“王弼以老庄解《易》、非《易》之本旨,不足为据。”
??? (《传家集?称韩秉国书》)所著《易说》大旨在阐明人事。如解同人之《彖》,说:“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解坎之《大象》说:“水之流也,习而不止,以成大川;人之学也,习而不止,以成大贤。”以儒家中庸思想立说。认为:“阴阳相违,非太极则不成,刚柔相戾,非中正则不行。故天下之德诚众矣,而萃于刚柔,天下之道诚多矣,而会于中正。
??? 刚柔者德之府,中正者道之津。是故有刚而无中正则暴以亡,有柔而无中正则邪以消。”(《系辞说》)以“虚”为万物之本原:“万物皆祖于虚,生于气,气以成体,体以受性,性以辩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摹仿扬雄《太玄》而撰《潜虚》,以五行业本,五行相乘为二十五。
用“五五”来变更《太玄》之“九九”八十一首。全书分为义理、图式、术数三部分。义理以五行为基础,吸取阴阳、易卦、筮占之观念,构成天地万物生成之秩序,借以论证“一以治万,少以制众”封建统治之合理性。图有六、依次为《气图》、《体图》、《性图》、《名图》、《行图》、《命图》,皆有文词诠释。术数以一至五为生数,五行相乘得二十五,为天数;六至十为成数,生数与成数之和为五十五,为天地之数;人分为十等,依次迭成塔形,与天地之数相合,以喻人事由天命所定之理,以天数二十五乘以三才,成七十五,为命数,虚其五,而用七十,为筮数。此为占筮新法,依诸数按其筮法加以推衍,以印证其义理。著有《温公易学》、《潜虚》、《潜虚发微论》、《资治通鉴》、《司马温公文集》、《稽古录》、《迂书》等。
#p#副标题#e#;">
周敦颐 司马光 张载 王安石 程颢 程颐 苏轼 龚原 游酢 陈瑾 邵伯温
???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著名易学家,理学家的奠基者。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他爱庐山风景,购地筑室以居,取故乡“濂溪”命名,后人称为濂溪先生。谥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
??? 历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郴州桂阳与南昌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永州通判、广南东路转运官、提点本路刑业“,程颢、程颐均为其弟子。善谈名理,深于易学。其太极图原图大半是以道教的先天太极图为蓝本,参照陈抟的无极图,并受禅宗虚无说的影响而制成,将道家和道教的无极观念引入儒家的解易系统始于周敦颐,其《太极图说》认为“无极”和“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生成万物,万物变化无穷,但都是阴阳二气和五行相互作用的结果。以阴阳动静解释太极和两仪的关系是周敦颐的创见。其《太极图说》为儒家宇宙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论天地万物的形成演变过程为:无极→太极→阴阳二气→五行之气→万物和人类。此说是对汉唐易学的宇宙论和李觏的太极元气说的发展。
??? 《太极图说》有图有说,说是用来解释图的,属于象学系统。认为只有卦象才能表达义理,“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微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而得闻”。
??? (《易通?精蕴第三十》)朱熹认为其《易说》是“依经以解易”,《通书》是“通论其大旨”,即通论其易学的原理,故又称为“易通》。(见《再定太极通书后序》、《朱文公集》卷七十六)在《通书》中提出“诚”是由“太极”派生出的阳气的体现,是“纯粹至善”的。(《通书?诚下》),为人性固有。但由于受到物欲的诱惑,环境的影响,刚柔不能适得其“中”而生恶。
??? 由此,提出“主静”、“无欲”的首先修养论。其存“诚” 、“无欲”的人性论和禁欲主义,对程朱学派“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通书》中的易学,一方面继承了晋唐易学中义理学派和传统,一方面又扬弃了王弼派的玄学观点,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中心,解释《周易》经传,并且与四书中,特别是《中庸》中的观念相结合。以《周易》经传提供的资料讲宇宙观,将四书中的哲学、伦理学的问题,纳入易学系统,为道家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 吸收了佛、道学说,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宇宙观,把自然观、认识论、思想方法以及伦理道德等等组织成一个有机的以易学为中心的哲学体系,比以前的儒家学说更加精细和富于理论色彩,在宋、元、明、清的理学中占有较高地位。著作主要有《太极图说》、《通书》、《易说》等,后人编有《周子全书》。
???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史学家、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陕西)人。居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南宋朱熹曾将其与邵雍、周敦颐、二程及张载列为北宋“六先生”,历任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王安石行新法,他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竭力反对。后坚辞枢密副使的任命,辞归洛阳居十五年。
??? 其虽在野,却操纵守旧派,成为首领,故人称“真宰相”、“司马相公”。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拜相,主持国政,尽罢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谥文正。反对王弼易学,认为:“王弼以老庄解《易》、非《易》之本旨,不足为据。”
??? (《传家集?称韩秉国书》)所著《易说》大旨在阐明人事。如解同人之《彖》,说:“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解坎之《大象》说:“水之流也,习而不止,以成大川;人之学也,习而不止,以成大贤。”以儒家中庸思想立说。认为:“阴阳相违,非太极则不成,刚柔相戾,非中正则不行。故天下之德诚众矣,而萃于刚柔,天下之道诚多矣,而会于中正。
??? 刚柔者德之府,中正者道之津。是故有刚而无中正则暴以亡,有柔而无中正则邪以消。”(《系辞说》)以“虚”为万物之本原:“万物皆祖于虚,生于气,气以成体,体以受性,性以辩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摹仿扬雄《太玄》而撰《潜虚》,以五行业本,五行相乘为二十五。
用“五五”来变更《太玄》之“九九”八十一首。全书分为义理、图式、术数三部分。义理以五行为基础,吸取阴阳、易卦、筮占之观念,构成天地万物生成之秩序,借以论证“一以治万,少以制众”封建统治之合理性。图有六、依次为《气图》、《体图》、《性图》、《名图》、《行图》、《命图》,皆有文词诠释。术数以一至五为生数,五行相乘得二十五,为天数;六至十为成数,生数与成数之和为五十五,为天地之数;人分为十等,依次迭成塔形,与天地之数相合,以喻人事由天命所定之理,以天数二十五乘以三才,成七十五,为命数,虚其五,而用七十,为筮数。此为占筮新法,依诸数按其筮法加以推衍,以印证其义理。著有《温公易学》、《潜虚》、《潜虚发微论》、《资治通鉴》、《司马温公文集》、《稽古录》、《迂书》等。#p#副标题#e#;">
周敦颐 司马光 张载 王安石 程颢 程颐 苏轼 龚原 游酢 陈瑾 邵伯温
???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著名易学家,理学家的奠基者。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他爱庐山风景,购地筑室以居,取故乡“濂溪”命名,后人称为濂溪先生。谥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
??? 历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郴州桂阳与南昌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永州通判、广南东路转运官、提点本路刑业“,程颢、程颐均为其弟子。善谈名理,深于易学。其太极图原图大半是以道教的先天太极图为蓝本,参照陈抟的无极图,并受禅宗虚无说的影响而制成,将道家和道教的无极观念引入儒家的解易系统始于周敦颐,其《太极图说》认为“无极”和“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生成万物,万物变化无穷,但都是阴阳二气和五行相互作用的结果。以阴阳动静解释太极和两仪的关系是周敦颐的创见。其《太极图说》为儒家宇宙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论天地万物的形成演变过程为:无极→太极→阴阳二气→五行之气→万物和人类。此说是对汉唐易学的宇宙论和李觏的太极元气说的发展。
??? 《太极图说》有图有说,说是用来解释图的,属于象学系统。认为只有卦象才能表达义理,“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微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而得闻”。
??? (《易通?精蕴第三十》)朱熹认为其《易说》是“依经以解易”,《通书》是“通论其大旨”,即通论其易学的原理,故又称为“易通》。(见《再定太极通书后序》、《朱文公集》卷七十六)在《通书》中提出“诚”是由“太极”派生出的阳气的体现,是“纯粹至善”的。(《通书?诚下》),为人性固有。但由于受到物欲的诱惑,环境的影响,刚柔不能适得其“中”而生恶。
??? 由此,提出“主静”、“无欲”的首先修养论。其存“诚” 、“无欲”的人性论和禁欲主义,对程朱学派“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通书》中的易学,一方面继承了晋唐易学中义理学派和传统,一方面又扬弃了王弼派的玄学观点,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中心,解释《周易》经传,并且与四书中,特别是《中庸》中的观念相结合。以《周易》经传提供的资料讲宇宙观,将四书中的哲学、伦理学的问题,纳入易学系统,为道家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 吸收了佛、道学说,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宇宙观,把自然观、认识论、思想方法以及伦理道德等等组织成一个有机的以易学为中心的哲学体系,比以前的儒家学说更加精细和富于理论色彩,在宋、元、明、清的理学中占有较高地位。著作主要有《太极图说》、《通书》、《易说》等,后人编有《周子全书》。
???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史学家、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陕西)人。居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南宋朱熹曾将其与邵雍、周敦颐、二程及张载列为北宋“六先生”,历任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王安石行新法,他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竭力反对。后坚辞枢密副使的任命,辞归洛阳居十五年。
??? 其虽在野,却操纵守旧派,成为首领,故人称“真宰相”、“司马相公”。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拜相,主持国政,尽罢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谥文正。反对王弼易学,认为:“王弼以老庄解《易》、非《易》之本旨,不足为据。”
??? (《传家集?称韩秉国书》)所著《易说》大旨在阐明人事。如解同人之《彖》,说:“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解坎之《大象》说:“水之流也,习而不止,以成大川;人之学也,习而不止,以成大贤。”以儒家中庸思想立说。认为:“阴阳相违,非太极则不成,刚柔相戾,非中正则不行。故天下之德诚众矣,而萃于刚柔,天下之道诚多矣,而会于中正。
??? 刚柔者德之府,中正者道之津。是故有刚而无中正则暴以亡,有柔而无中正则邪以消。”(《系辞说》)以“虚”为万物之本原:“万物皆祖于虚,生于气,气以成体,体以受性,性以辩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摹仿扬雄《太玄》而撰《潜虚》,以五行业本,五行相乘为二十五。
用“五五”来变更《太玄》之“九九”八十一首。全书分为义理、图式、术数三部分。义理以五行为基础,吸取阴阳、易卦、筮占之观念,构成天地万物生成之秩序,借以论证“一以治万,少以制众”封建统治之合理性。图有六、依次为《气图》、《体图》、《性图》、《名图》、《行图》、《命图》,皆有文词诠释。术数以一至五为生数,五行相乘得二十五,为天数;六至十为成数,生数与成数之和为五十五,为天地之数;人分为十等,依次迭成塔形,与天地之数相合,以喻人事由天命所定之理,以天数二十五乘以三才,成七十五,为命数,虚其五,而用七十,为筮数。此为占筮新法,依诸数按其筮法加以推衍,以印证其义理。著有《温公易学》、《潜虚》、《潜虚发微论》、《资治通鉴》、《司马温公文集》、《稽古录》、《迂书》等。#p#副标题#e#;"> ???
张载(1020—1077) 北宋哲学家、著名易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随父侨寓于凤翔眉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曾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嘉祜进士。先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后迁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青年时喜谈兵法,博览群书,研究儒家及道、佛学说,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周易》对其影响最大。其易学属义理学派,以阴阳二气变易法则作为易学的最高范畴,为气学派的代表。
??? 继承了孔疏以阴阳二气解易的传统,抛弃了孔疏的玄学形式,通过对《系辞》的解释,建立起以气为核心的易学体系。”提出“太虚即气”的命题,认为“盈天地之间者,法象而已。”“凡象,皆气也。”(《易说?系辞上》)天人观是对汉唐以来的天人之辨所作的一次总结,摒弃了汉易中的天人感应论,批评了邵雍、程颐以圣人之心为天地之心论,以及王弼派易学和孔疏中的人道自然无为说。对王夫之的天人观起了很大影响。对形象概念亦作了区别,认为象和形是不同的,形指大小方圆等形状成形体,象指刚柔动静等性能,有象不一定有形,有形必有象。又认为形可以转化为象,象可以转化为形,二者只有幽明之分,并无有无之别。
??? 提出“凡象皆气”(《正蒙?乾称》)说,论证了世界的统一性,气、象、意三者的关系为:离开气,便没有象;离开象,便没有意。此说不仅反驳了王弼的“得意在忘象”,也打击了程颐的理本论。在象数关系上,主张有象而后有数,“有气方有象”。(《横渠易说?系辞下》)。认为“气之生即是道是易”。(同上)气不仅是万象的本质,其变易即气化的过程,也是万物运动和变化的过程,其变易的法则即天地万物所遵循的规律。提出“一物两体”说,为其乾坤卦变说提供了理论根据。以太极之气,即阴阳二气统一体具有运动的本性,说明乾坤两卦互相作用从而形成六十四卦,较程颐乾坤卦变说前进了一步,后被王夫之发展为乾坤并建说。其穷神知化说,虽受玄学派易学影响,但坚定地反对虚无主义人生观,批判了佛道二教的生死观。其易学是对汉唐以来以元气和阴阳二气解释易理的批判总结,在易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著作有《横渠易说》、《正蒙》、《张子语录》、《经学理窟》、《文集》等,编入《张子全书》。中华书局于1978年出版《张载全集》,其中《正蒙》有王夫之《张子正蒙注》。
???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也称临川先生,荆公。抚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曾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提点江东武刑狱。嘉祜三年(1058)入为度支判官,上万言书,要求“改易更革”。直集贤院,知制诰。神宗即位,招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后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实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曾两度为相,死后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国公,谥文。易说主义理,为北宋义理学派的倡导者。程颐说:“易有百余家,难为遍观,如素未读,不晓文义,且须看王弼、胡先生、荆公三家,理会得文义且要熟读,然后都有用心处。”(《二程公书?贵书》十九)著有》易解,《淮南杂说》、《洪范传》、《周礼新义》、《论语解》、《孟子解》《老子注》及《临川集》等。其著作大多散佚,现仅存《临川集》一百卷,《周礼新义》辑本、《周官新义》以及《老子注》残篇。
???
程颢(1032—1085) 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教育家,字伯淳,私谥明道,故学者称明道先生,赐谥纯公。河南洛阳人。嘉祜进士。任鄂县、上元县主簿及晋城令,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参与王安石的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为宗正寺丞,未及行而病逝。早年与弟颐学于周敦颐,同为理学奠基人,世称“二程”。在洛阳与邵雍、张载亦往来论学。由于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其学被称为“洛学”,与程颐同为北宋易学中义理学派的代表,二人对《周易》的理解,其共同点均以“天理”解《易》,尖锐批评象数之学,反对王弼派以玄学解易。
??? 但在心和理的关系上,二人的观点又不尽同。程颐区分心和理,程颢不区分心和理,而自成心学派。对卦爻的解释,虽属义理学派,但不同于气学派的理学派,而是以心说易,以人心为其易学的最高范畴。二人均推崇张载的《西铭》,程颐提出理一分殊说,其说则强调理一,从而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全书?遗书》二上),将自己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无彼我之分,强调天人本无差别,以个人的心统率天地万物,天人一本说为心学派易学的基本原则。以仁德和至诚的境界解释“生生之谓易”,认为天地之道和阴阳变易的法则不离人心,以个人的意识代替客观规律,成为心学派解易有先驱,为陆王心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著作有《识仁篇》、《定性书》等,明末徐必达将其与程颐的著作汇编为《二程全书》,1981年中华书局校勘出版《二程集》。
???
程颐(1033—1107) 北宋著作哲学家和易学家,理学创立者之一。字叔正,因居临伊川,世称伊川先生,谥正公。河南洛阳人,曾与兄程颐同学于周敦颐。王安石当政时,未被起用,与兄程颐在洛阳讲学。司马光当政时,被荐为崇政殿说书。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后因反对司马光新党执政而被贬,任西京国子监守。
??? 不久,再贬至四川溶州,从事讲学和著述达三十余年,他是北宋易学中义理学派代表。通过对卦爻辞的解释,提出卦变说、当位说、相应说、随时取义说,极有利于说明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的联系,使取义说得到充公发挥。认为“随时变易以从道”。(《伊川易传?序》)将变易之道置于第一位,用来统率象、数、位的变化。提出以理或天理解释《周易》中的变化之道,以是否合天理、顺天理解释卦爻辞的吉凶,强调吉凶变易之理的客观规律性、规范性和可知性,排斥老庄玄学派及汉易象数学派以象数占算阴阳灾变。引史证经,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看成是吉凶之理消长的体现者。既不赞成王弼的“得意忘象”说,又不赞成邵雍的“数生象”说,认为“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有数。”?? (《答张闳中书》)“有理则有气,有气则有数”。(《二程全书?易说?系辞》)把《周易》中的象看成是其义理的显现,这是以其理学解易的基本观点,据此,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伊川易传?序》)为其易学的基本原则。
??? 认为卦象和卦义融合在一起,如体用关系,不相分离。肯定言、 明、意三者合一,辞可得意,象可明理,是对汉唐以来关于言、象、意的争论的一次总结。在哲学上探讨了理事关系,道器关系和理气关系,开创本体论,从而建立起理学哲学体系。提出所以为阴阳者是道的命题:“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二程全书?遗书》三)阴阳自身不能称为道,所以为阴阳者才是道,但道不脱离阴阳,以本体论的观点,解释道和阴阳关系,是对孔疏的否定。
??? 将“一阴一阳”解释为有阴有阳,又以理本论代替了玄学贵无论,批评了老庄玄学和道教虚无生气说。以“所以阴阳者是道”来解说周敦颐的太极说,进一步发展了理学派的本体论。认为阴阳动静,无始无终,肯定了阴阳变化的永恒性,“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动静相因而成变化。”(《二程全书?易说?系辞》)其阴阳变化,指卦爻象的变化。把卦爻象的变易过程和法则,看成是天地万物变化的过程和法则。在哲学上提出了阴阳二气无始说、屈伸消长相因说、动静相因说,讨论了物质世界运动的变化的规律性。其易学继王弼之后,将义理学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易学史上有其划时代的意义,为宋明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著作有《周易程氏传》(又名)伊川易传》)、《遗书》、《文集》、《经说》等,与程颐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1981年中华书局校勘出版《二程集》。#p#副标题#e#;"> ???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思想家、书画家。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祜进士。治平中,累官直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三州。元丰间,又以诗讪谤朝政,罪贬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京,任翰林学士。又因和执政者不合,为旧党程颐一派攻击,出知杭、颖、定三州后复召回京,官至礼部尚书。晚年,新党再起,先后被贬官惠州、琼州等地。后卒于常州,谥文忠。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因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故朱熹谓苏轼之易唯发爱恶相攻、情伪相感之义。说《易》如解乾卦彖传性命之理诸条,不免沓冥恍惚,沦于异学。其推阐理势,言简意明,往往足以达难显之情,而深达曲譬之旨,大体近于王弼。而其说多切人事,文辞博辩,足资启发。
??? 治《易》是儒、佛、道三教合一。认为“孔老异门,儒释分官,又于其间,禅律交攻。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东坡后集》卷一六)以道为最高范畴,为超越“有”“无”的最高范畴。由道而至万物,乃是由“无”到“有”的过程:“至虚极于无,至实极于有,无为大始,有为成物”。(《东坡易传》卷七)李衡作《周易义海提要》、丁易东作《周易象义》、董真卿作《周易会通》,皆采录其说,著有《东坡易传》(又名《毗陵易传》)、《东坡全集》、《栾城集》等。
???
龚原 北宋学者,字深之(一作深父)。处州遂昌(今属浙江)人。嘉祜进士。少与陆佃同师王安石。元丰中,为国子直讲,助安石改革学校法,颇为尽力。哲宗即位,历国子丞、太学博士。绍圣初,为国子司业。徽宗时官至兵部、工部侍郎。后与陆佃同人元祜党籍,卒年六十七。其注《易》,实为王弼之支流。崇尚一时,无不以其为宗师。宋人李衡《周易义海撮要》、赵汝棋《筮宗》、元人李简《学易记》,多取其说。著《周易新讲义》。
???
游酢(1053—1123) 北宋学者。字定夫,一字子通。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世称鹰山先生,亦称广平先生。与兄游醇以文行知名。元丰进士。调萧山尉,召为太学录,迁博士。晚年任监察御史,历知汉阳军、和、舒、濠州。师事二程,与杨时,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弟子。注重研究《周易》,称其“仰则著于天文,俯则形于地理,中则隐于人心”。(《鹰山遗文?孙荣心易传序》)著作有《易说》、《中庸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游鹰山集》等。
???
陈瓘(1057或1060—1124) 北宋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字莹中,号了翁、了斋、了堂。元丰进士。章惇入相,主张消除朋党,持中道。为太学博士,阻止毁《资治通鉴》。其学私淑二程,兼淑司马光、邵雍。精于《易》,以邵雍节之学说《易》,讲解象数,兼取他家,以易数言天下治乱多验,于《易》确有所得,惜其语言晦涩。著有《了翁易说》、《四明尊尧集》等。
???
邵伯温(1057—1134) 北宋易学家。字子文。邵雍之子。其祖先为范阳(今属河北涿县)人。随父迁共城(今属河南辉县),后徙居洛阳。幼与前辈司马光等交游。历大名府助教、西京教授。徽宗即位,上书请复祖宗制度,解元佑党禁、分君子小人。戒劳民用兵等,更为小人所忌。南宋初,历成都路提刑、利州路转运副使。继承其父的象数学并加以阐释。对其父“一为太极说”解释道:“天地万物,莫不以一为本,原于一而衍之为万,穷天下之数而复归于一。一者何也?天地之心也,造化之原也。”又说:“一为太极。”(《邵子文语录》)强调“一”或“太极”只存在于“圣人”心中,“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故圣人以天地为一体,万物为一身”(同上)。对其父《八卦次序图》,解释说:“混成一体,谓之太极。
??? 太极既判,初有仪形,谓之两仪。两仪又判,而为阴阳刚柔,谓之四象。四象又判,而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太刚、太柔、少柔,而成八卦。”(同上)此是以动、静为两仪,阴、阳、刚、柔为四象。阴阳又分为太阳、太阴、少阴、少阳;刚、柔又分为少刚、少柔、太刚、太柔;此即四象生八卦。如果以太极为一,此一应包含两仪、四象、八卦之数,两仪、四象等乃太极自身的展开。但邵雍并未引出这一结论,其发挥说:“有太极则有两仪、四象、八卦,以至于天地万物,固已备矣,非谓今日有太极而明日方有两仪,后日乃有四象八卦也。虽谓之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实一时具足。如有形则有影,有一则有二有三,以至于无穷皆然。“(《宋元学案?百源学案》)太极和两仪不是母生子的关系。
??? 而是母怀子的关系,子在母中而不分开。太极和两仪的关系是逻辑上的函蕴关系。如同形影一样,“一时具足”。此说提出后,在宋明易学史上,围绕太极和两仪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争论,将周敦颐和邵雍的宇宙生成论引向了本体论。依据其父邵雍的《皇极经世图》,作《一元消长之数图》,说明一元的时间中世界演变的过程,是《皇极经世图》的简化,也是其图式的纲领,不仅用来推算人类的历史进程,而且用来推算宇宙的历史进程。著有《皇极系述》、《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均为阐述和注解其父易学之作。又著《易学辨惑》、《闻见前录》、《河南集》。?
武汉易学大讲堂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