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拉丁文译本和翻译者
金尼阁(Niclas Trigault,1577—1628),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字四表,法国杜埃(Douai)人。于1610年、1620年两次来华传教,在传教的同时,悉心研究《周易》,并将之译成拉丁文,于1926年在杭州刊印。此为世界上第一部西文《周易》译本,因此而被称为西方易学史上的哥伦布。
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年),字信未,比利时耶稣会教士,最早向西方介绍《易经》之人。1659年到中国,在上海、苏州、镇江、淮安等地传教达23年之久,他和其他在华耶稣会教士恩理格、殷铎泽等翻译《西方四书直讲》。把《大学》、《中庸》、《论语》译成拉丁文,书中附有《周易》六十四卦和六十四卦之意义。此书1687年在巴黎出版。西方从此得知《易经》。莱布尼茨后来发现《易经》二进制原理时,曾提到柏应理的这部著作。
雷孝思(Jean—Bapt Regis,?--1738),法国传教士。字永维,法国人。于1698年来华传教,在传教过程中,对《周易》发生兴趣,在另一位法国传教士冯秉正(De Maille)的帮助下,两次将它译成拉丁文《I Ching》,分两册于1834年和晁德泣(Angelo Zottoli,1826—1902),耶稣会神甫,翻译家、汉学家。他翻译的《易经》不是单独出版,而是在他的拉丁本巨著《华文进阶》第三册《经书研读》中,故不为世人所注意,但该书在1880年出版后,1884年曾获法国铭文学院茹理安奖金。
2.英文译本和翻译者
麦格基(Rev.Canon Mcclat---Chie,1813—1885),第一个将《易经》译成英语的人。1876年译,书名作《<易经>之译----附注解与附录》。
利雅各(James Legge,1814—1897)英国传教士,在华居住三十余年,致力于儒家经典的英译工作。在英国鸦片商人巅地的资助下出版了英译本《周易》全文,被称为第一部“真正”的英文译本。收入《中国圣典集》第二册,1882年在牛津出版。
拉古贝里(Albert Etienns Jean Terrien de Lacouperie ,1845—1894),法国人,英国东方学家,伦敦大学中国语教授。其译本初以《中国最古老的一部书---<易经>》为题,在1882年和1883年《皇家亚洲学会学报》上发表,1892年在伦敦汇编成书出版。
希洛菲尔德(John Blofeld),英国佛学家,中年曾到过中国,基于占筮需要而翻译《易经》,该英译本1965年在伦敦出版。其译文,尤其是那些占筮辞简洁清楚,读者一看就能理解。但译文并不可靠,许多是凭猜测。因此,它与其他译本相比没有什么地位,最多只能为现代占筮者提供方便。
贝恩斯(Baynes),美国人。根据卫礼贤德译本转译成英文。1950年在纽约出版。书名为:The I Ching,or Book or changes。全书共两册,为《博林金丛书》之第十九种。后来这部由德语转译成的卫一贝英译《易经》,胜过所有据中文原著翻译的英译本,成为当今西方英语国家所通用的“标准译本”,一再被翻印。
1.拉丁文译本和翻译者
金尼阁(Niclas Trigault,1577—1628),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字四表,法国杜埃(Douai)人。于1610年、1620年两次来华传教,在传教的同时,悉心研究《周易》,并将之译成拉丁文,于1926年在杭州刊印。此为世界上第一部西文《周易》译本,因此而被称为西方易学史上的哥伦布。
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年),字信未,比利时耶稣会教士,最早向西方介绍《易经》之人。1659年到中国,在上海、苏州、镇江、淮安等地传教达23年之久,他和其他在华耶稣会教士恩理格、殷铎泽等翻译《西方四书直讲》。把《大学》、《中庸》、《论语》译成拉丁文,书中附有《周易》六十四卦和六十四卦之意义。此书1687年在巴黎出版。西方从此得知《易经》。莱布尼茨后来发现《易经》二进制原理时,曾提到柏应理的这部著作。
雷孝思(Jean—Bapt Regis,?--1738),法国传教士。字永维,法国人。于1698年来华传教,在传教过程中,对《周易》发生兴趣,在另一位法国传教士冯秉正(De Maille)的帮助下,两次将它译成拉丁文《I Ching》,分两册于1834年和晁德泣(Angelo Zottoli,1826—1902),耶稣会神甫,翻译家、汉学家。他翻译的《易经》不是单独出版,而是在他的拉丁本巨著《华文进阶》第三册《经书研读》中,故不为世人所注意,但该书在1880年出版后,1884年曾获法国铭文学院茹理安奖金。
2.英文译本和翻译者
麦格基(Rev.Canon Mcclat---Chie,1813—1885),第一个将《易经》译成英语的人。1876年译,书名作《<易经>之译----附注解与附录》。
利雅各(James Legge,1814—1897)英国传教士,在华居住三十余年,致力于儒家经典的英译工作。在英国鸦片商人巅地的资助下出版了英译本《周易》全文,被称为第一部“真正”的英文译本。收入《中国圣典集》第二册,1882年在牛津出版。
拉古贝里(Albert Etienns Jean Terrien de Lacouperie ,1845—1894),法国人,英国东方学家,伦敦大学中国语教授。其译本初以《中国最古老的一部书---<易经>》为题,在1882年和1883年《皇家亚洲学会学报》上发表,1892年在伦敦汇编成书出版。
希洛菲尔德(John Blofeld),英国佛学家,中年曾到过中国,基于占筮需要而翻译《易经》,该英译本1965年在伦敦出版。其译文,尤其是那些占筮辞简洁清楚,读者一看就能理解。但译文并不可靠,许多是凭猜测。因此,它与其他译本相比没有什么地位,最多只能为现代占筮者提供方便。
贝恩斯(Baynes),美国人。根据卫礼贤德译本转译成英文。1950年在纽约出版。书名为:The I Ching,or Book or changes。全书共两册,为《博林金丛书》之第十九种。后来这部由德语转译成的卫一贝英译《易经》,胜过所有据中文原著翻译的英译本,成为当今西方英语国家所通用的“标准译本”,一再被翻印。武汉易学大讲堂转载
1.拉丁文译本和翻译者
金尼阁(Niclas Trigault,1577—1628),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字四表,法国杜埃(Douai)人。于1610年、1620年两次来华传教,在传教的同时,悉心研究《周易》,并将之译成拉丁文,于1926年在杭州刊印。此为世界上第一部西文《周易》译本,因此而被称为西方易学史上的哥伦布。
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年),字信未,比利时耶稣会教士,最早向西方介绍《易经》之人。1659年到中国,在上海、苏州、镇江、淮安等地传教达23年之久,他和其他在华耶稣会教士恩理格、殷铎泽等翻译《西方四书直讲》。把《大学》、《中庸》、《论语》译成拉丁文,书中附有《周易》六十四卦和六十四卦之意义。此书1687年在巴黎出版。西方从此得知《易经》。莱布尼茨后来发现《易经》二进制原理时,曾提到柏应理的这部著作。
雷孝思(Jean—Bapt Regis,?--1738),法国传教士。字永维,法国人。于1698年来华传教,在传教过程中,对《周易》发生兴趣,在另一位法国传教士冯秉正(De Maille)的帮助下,两次将它译成拉丁文《I Ching》,分两册于1834年和晁德泣(Angelo Zottoli,1826—1902),耶稣会神甫,翻译家、汉学家。他翻译的《易经》不是单独出版,而是在他的拉丁本巨著《华文进阶》第三册《经书研读》中,故不为世人所注意,但该书在1880年出版后,1884年曾获法国铭文学院茹理安奖金。
2.英文译本和翻译者
麦格基(Rev.Canon Mcclat---Chie,1813—1885),第一个将《易经》译成英语的人。1876年译,书名作《<易经>之译----附注解与附录》。
利雅各(James Legge,1814—1897)英国传教士,在华居住三十余年,致力于儒家经典的英译工作。在英国鸦片商人巅地的资助下出版了英译本《周易》全文,被称为第一部“真正”的英文译本。收入《中国圣典集》第二册,1882年在牛津出版。
拉古贝里(Albert Etienns Jean Terrien de Lacouperie ,1845—1894),法国人,英国东方学家,伦敦大学中国语教授。其译本初以《中国最古老的一部书---<易经>》为题,在1882年和1883年《皇家亚洲学会学报》上发表,1892年在伦敦汇编成书出版。
希洛菲尔德(John Blofeld),英国佛学家,中年曾到过中国,基于占筮需要而翻译《易经》,该英译本1965年在伦敦出版。其译文,尤其是那些占筮辞简洁清楚,读者一看就能理解。但译文并不可靠,许多是凭猜测。因此,它与其他译本相比没有什么地位,最多只能为现代占筮者提供方便。
贝恩斯(Baynes),美国人。根据卫礼贤德译本转译成英文。1950年在纽约出版。书名为:The I Ching,or Book or changes。全书共两册,为《博林金丛书》之第十九种。后来这部由德语转译成的卫一贝英译《易经》,胜过所有据中文原著翻译的英译本,成为当今西方英语国家所通用的“标准译本”,一再被翻印。武汉易学大讲堂转载
1.拉丁文译本和翻译者
金尼阁(Niclas Trigault,1577—1628),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字四表,法国杜埃(Douai)人。于1610年、1620年两次来华传教,在传教的同时,悉心研究《周易》,并将之译成拉丁文,于1926年在杭州刊印。此为世界上第一部西文《周易》译本,因此而被称为西方易学史上的哥伦布。
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年),字信未,比利时耶稣会教士,最早向西方介绍《易经》之人。1659年到中国,在上海、苏州、镇江、淮安等地传教达23年之久,他和其他在华耶稣会教士恩理格、殷铎泽等翻译《西方四书直讲》。把《大学》、《中庸》、《论语》译成拉丁文,书中附有《周易》六十四卦和六十四卦之意义。此书1687年在巴黎出版。西方从此得知《易经》。莱布尼茨后来发现《易经》二进制原理时,曾提到柏应理的这部著作。
雷孝思(Jean—Bapt Regis,?--1738),法国传教士。字永维,法国人。于1698年来华传教,在传教过程中,对《周易》发生兴趣,在另一位法国传教士冯秉正(De Maille)的帮助下,两次将它译成拉丁文《I Ching》,分两册于1834年和晁德泣(Angelo Zottoli,1826—1902),耶稣会神甫,翻译家、汉学家。他翻译的《易经》不是单独出版,而是在他的拉丁本巨著《华文进阶》第三册《经书研读》中,故不为世人所注意,但该书在1880年出版后,1884年曾获法国铭文学院茹理安奖金。
2.英文译本和翻译者
麦格基(Rev.Canon Mcclat---Chie,1813—1885),第一个将《易经》译成英语的人。1876年译,书名作《<易经>之译----附注解与附录》。
利雅各(James Legge,1814—1897)英国传教士,在华居住三十余年,致力于儒家经典的英译工作。在英国鸦片商人巅地的资助下出版了英译本《周易》全文,被称为第一部“真正”的英文译本。收入《中国圣典集》第二册,1882年在牛津出版。
拉古贝里(Albert Etienns Jean Terrien de Lacouperie ,1845—1894),法国人,英国东方学家,伦敦大学中国语教授。其译本初以《中国最古老的一部书---<易经>》为题,在1882年和1883年《皇家亚洲学会学报》上发表,1892年在伦敦汇编成书出版。
希洛菲尔德(John Blofeld),英国佛学家,中年曾到过中国,基于占筮需要而翻译《易经》,该英译本1965年在伦敦出版。其译文,尤其是那些占筮辞简洁清楚,读者一看就能理解。但译文并不可靠,许多是凭猜测。因此,它与其他译本相比没有什么地位,最多只能为现代占筮者提供方便。
贝恩斯(Baynes),美国人。根据卫礼贤德译本转译成英文。1950年在纽约出版。书名为:The I Ching,or Book or changes。全书共两册,为《博林金丛书》之第十九种。后来这部由德语转译成的卫一贝英译《易经》,胜过所有据中文原著翻译的英译本,成为当今西方英语国家所通用的“标准译本”,一再被翻印。武汉易学大讲堂转载
3.法文译本和翻译本
宋君荣(Antonious Goubil,?--1759),法国传教士。字奇英,法国人。于1772年来华传教,在传教过程中,对《周易》作了深入研究,并将之译成法文。1750年出版。因其作者包括此书在内的六部汉学著作,而被时人誉为“最博学的耶稣会传教士。”
霍道生(P.L.F.philasbre),法国海军军官,安南学专家。他的法译本为《周易首次法译本---附程子和朱熹的全部传统的注疏及主要注释家的注释摘要》。第二部份与第一部份相隔8年后,才于1893年在《基格博物馆年刊》第23期上发表。霍氏的法译本虽在利雅各英译本之后,但霍氏声称从未见过利雅各译本。霍氏与利氏一样,紧跟中国易学家。尤其是宋儒程颐朱熹之说。
哈雷兹(Charles—Joseph de Harles,1832—1899)比利时汉学家,曾任比利时鲁汶(Lou—vain)大学教授,1899年成为比利时皇家学院院士。1887年在《亚洲学报》上发表《易经原文》后在巴黎单独成篇出版。1889年,他在布鲁塞尔正式出版了《易经》法译本。《易经----复原、翻译与注释》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译本,哈雷兹于1896年在《通报》第7期上发表了《<易经> 注解》一文,这是他研究《易经》的重要成果之一。此译文影响较大,至今仍享有盛名。1958年由贝克尔加上序言再版,书名作:Lelivre des Mutatiens,是当今西方通用的法译本。1896年瓦尔·德雷莫将其译成英语。由英国沃金东方大学研究院出版。
19世纪还有不少法译本,如Edouard Charanner(艾·夏伯那)、Henri Maspero(亨利·马伯尔)S.Couvreur(顾赛芬)等人将《易经》先后译成法文,理解角度各有不同,水平相差无几。
4.德文译本和翻译者
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德国传教士。精通汉学,1899年来华传教,后又任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曾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在华居住达二十五年之久。历时近十年,翻译《易经》1924年在法国耶拿(Jena)出版。译笔简洁流畅,忠实可信。简明自由,富于想象,比利雅各译本更能把握原著精神与意思。在西方得到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独一无二”的。此译本在西方问世后,即取代已流传上百年的利雅各译本,成为利雅各之后影响最大的西文译本。1950年美国博林金基金会在已有好几种英译本的情况下,仍让美国最优秀的德译英专家贝恩斯(Baynes)将卫氏德译本《易经》转译成英文。该译本1950年在纽约出版,书名定作:The I Ching:orBook of Change。全书共两册,为《博林金丛书》之第十九种。此译本成了当今英语国家通用的“标准译本”。
除此之外,在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版的德译本还有比尔·贝姆(Bill Behm)改编的《<易经>---中国占筮书》,马里奥·舒伯特《<易经>---据中文新译》等。
5.俄文译本和翻译本
休茨基(1897—1941),苏联语文学博士,教授。他的译本是最早的俄文译本。由于译者长期从事东方文化尤其是《易经》研究,曾以论文《中国的易经》获博士学位,故其译本较忠实、可信。在苏联影响较大。1936年初版于莫斯科,1960年再版。
6.在日本、朝鲜、东南亚的传播
《周易》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传播,则更早。因这些国家同为“汉文化圈”,所以不需什么译本。
越南自秦汉而至五代,为中国郡县千年以上,《周易》作为五经之首,对越南的影响和地位自不待自。至黎朝,黎圣宗于光顺八年(1467年)首置五经博士。黎朝纯宗龙德三年(1734年)春正月,印五经板,颁布天下,又亲制序文。同年又刻《五经大全》等颁布各处学官。在民间,《易》也被定为十五岁以上的学子进学的规定课程之一。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还有文人用此时越南拉丁化的国语翻译《易经》。至越南时,阮孟保又译《易经》为越文。
朝鲜自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至西晋末,为中国的郡县四百多年。易学早已传入此间。朝鲜半岛古时分为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高句丽公元372年就设置了太学,《易经》就是其主要教材之一。百济公元384年立为太学。新罗公元675年统一了朝鲜,682年始设立国学,《周易》也被列入主要教材之一。至高丽王朝时,国家扩充,设置七斋,《周易》列为经学之首,也被列入科学考试内容。至1489年,李朝又颁五经等书于诸道。现代,易学在朝鲜尤其受重视。南朝鲜的国旗图案,是按照八卦太极图设计的。1984年在汉城举行了首届国际易学大会。
日本《易经》最早由百济(朝鲜)传入。公元513年百济五经博士段杨尔渡日,554年又有百济五经博士王柳贵、《易》博士王道良渡日,将《周易》传入日本。676年,天智天皇设立大学寮,701年“学令”规定《周易》作为九经之一,成为大学寮的教材。江户时代(1603—1867),儒学简直成为日本的“正统”学术思想,《周易》因而愈加被人所看重。武汉易学大讲堂转载
武汉国学商务顾问有限公司(武汉易学大讲堂) 版权所有
邮箱:manzuyr@163.com 在线QQ:448069585
邮箱:manzuyr@163.com 电话:027-82761397 13476013916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101661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384号